嘎尔鲁“复活”记:从濒危到逆袭,它经历了什么?

2025-03-18 3,451
嘎尔鲁

布达拉宫的古老乐舞

嘎尔鲁“复活”记:从濒危到逆袭,它经历了什么?

文 / 王秀悦

图 / 徐林

编辑 / 与子成

嘎尔鲁是一种古老的乐舞,主要在大型典礼和迎送等重要场合表演,有扎念、林古、扬琴、艾噶等乐器伴奏,是一种礼仪性男子抒情歌舞艺术。它在西藏传承了数百年,其音乐风格与西藏民间音乐迥然有别。2008年,嘎尔鲁正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艺人,“野生歌唱家”

翻过错那羊错拉山垭口,是一马平川的黄色地毯。

十二月初的错那县城,似雪山生来的精灵,倔强、狡黠,在逶迤群山下对故事有超前感知的灵敏,似知晓我们为那鲜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嘎尔鲁而来。

嘎尔鲁是一种古老的古典乐舞,主要在大型典礼和迎送等重要场合表演,有扎念(六弦琴)、林古(竹笛)、扬琴、艾噶(串铃)等乐器伴奏,是一种礼仪性男子抒情歌舞艺术。

嘎尔鲁“复活”记:从濒危到逆袭,它经历了什么?

传唱人扎西吉布演唱嘎尔鲁时佩戴的帽子

我们在错那县城见到了嘎尔鲁的传唱人扎西吉布,这个沉稳俊朗的40岁男人,喜欢在错那这片土地上尽情歌唱。早在30年前,他的歌声就叩上了康格多雪山,也拂过多尔果尔草场。

他站在错那拿日雍错湿地的边缘,身着明艳的演出服饰,向着阳光昂着头,峻烈威武,像草地上一蔸盛开的红景天,远处雪峰修长,天边的云目光冷峻,透出海子的深邃和幽蓝。歌声乘风而起,一首清唱的《好运》在他的口中嘹亮而高亢地唱起,空旷、悠长,像灌入最纯粹的空气,亮得很透很彻底,那歌声似从雪山下上刮来,涌向诺大的湿地,侵入枯黄的草甸,猛地向我们迎面袭来,而后又向着奶酪色雪山升腾而去……尽管早已知道扎西吉布的歌声嘹人,音色动人,但初闻仍被惊艳,那“好运”在寡淡的时光里转瞬就绽放在耳畔。我们沉浸在这天籁之音中,随着音符的波浪欢快地赶过了雪峰山脊。

嘎尔鲁“复活”记:从濒危到逆袭,它经历了什么?

传唱人扎西吉布演唱嘎尔鲁时佩戴的帽子

“嘎尔鲁最早起源于松赞干布时期,大昭寺有关嘎尔鲁歌舞演出的壁画即佐证了这一事实。而后逐渐消减,直至17世纪中叶,又在阿里地区流行起来。五世达赖掌握了当时西藏的政治、宗教和经济大权后,拉达克地区的首领就曾带一个歌舞队来到拉萨致敬演出。

五世达赖对这个歌舞队的表演颇为赞赏,在他的旨意下,布达拉宫也成立了同样的歌舞队,从此,布达拉宫便有了自己的歌舞队。”扎西吉布说。

嘎尔鲁“复活”记:从濒危到逆袭,它经历了什么?

尽管他那充满西藏风情、洋溢着吐蕃神韵的歌唱引人入胜,但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野生歌唱家”。“我的嘎尔鲁启蒙老师是我爷爷,他是个牧民,在闲暇之余总会唱上一段,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下,我也渐渐学会嘎尔鲁的基本唱腔。开始是简单的哼唱,后来我就一边放牧,一边跟着收音机自学。十多年前,我幸运地得到自治区艺术家巴桑顿珠和另一位老师的指点……”正是那次机缘,让他这个民间野蛮生长的歌唱艺人,有了一次专业学习的机会。

朝乾夕惕,功不唐捐。那几年,扎西吉布凭着不懈的努力一步一脚印走出草原,走出错那,在城市中,在雅砻文化节上,在拉萨朗玛厅里歌唱,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12年,他获得了第四届“雪顿之星”全国歌手大赛“优秀歌手奖”,2013年在西藏自治区举办的“全区民歌大赛”中获铜奖……他的视野越来越宽,脚步也越来越广,走出了青藏高原,走向巴蜀之地,走进首都北京,在多个赛事中崭露头角。可惜,“好运”并未持续多久。

传承维艰,非遗传唱人缺失

嘎尔鲁“复活”记:从濒危到逆袭,它经历了什么?

我们离开雪山和草地的静谧和狂野,在错那县城的西北角拐入了扎西吉布的家。在扎西吉布家二楼的阁楼上,下午三点的阳光透过缝隙,在阁楼上涂抹着鹅黄,越涂越浓,扎西吉布的阿妈陆续端来一盆羊肉,一壶滚烫的酥油茶,给我们一人倒了一杯,酥油茶的香味在空气中浓郁地弥散。紧接着阿妈拿来一个羊皮袋,扎西吉布往里面倒入一些酥油茶,开始不停地揉搓、按压。西藏非遗协会的秘书长丹巴桑布给我们解释:“这是捏糌粑,他们不是用碗,而用羊皮袋,倒入酥油茶,不停地揉搓里面手工磨细的青稞面。”如此反复按压了数十遍后,一个圆滚滚的糌粑被“挤出”了口袋,放到了盘子里。

嘎尔鲁“复活”记:从濒危到逆袭,它经历了什么?

阿妈示意我们尝尝,我端起酥油茶抿了一小口,接着又喝了一口,那醇厚而绵长的奶香气笼罩着我的味蕾,像勒布沟的雾,化不开。我们各喝了一大杯酥油茶垫底,扎西吉布迫不及待喊我们吃羊肉、吃糌粑,新鲜白灼的羊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毫无膻味,散发着高山绵羊的气息,侵过了舌头里酥油的香醇。阿妈又拿来辣椒酱,沾上辣椒,放入口中咀嚼,简直是最鲜美的佳肴。这种绝妙的搭配让人一口接一口,辛冽又冗长。

扎西吉布家的房子是石砌的圈墙,黄泥抹的缝,虽干燥却也暖乎。一楼左边被门帘遮挡的客屋里,正中间拱起大烟囱,底下是一炉火红的炭火,烘得屋子里暖和极了。深蓝色的卡垫沙发搭配浅蓝色的墙纸,右边是传统藏式木柜,上面雕刻着吉祥八宝,对面的木架上摆放着藏式木碗、镶银的酥油茶碗、蓝色保温瓶、提壶以及崭新的破壁机等日常用品。在那里,我们还看到了扎传承维艰,非遗传唱人缺失西吉布获得的一摞获奖证书,还有一张他与恩师有些泛黄的合影……

嘎尔鲁“复活”记:从濒危到逆袭,它经历了什么?
嘎尔鲁“复活”记:从濒危到逆袭,它经历了什么?
嘎尔鲁“复活”记:从濒危到逆袭,它经历了什么?

扎西吉布获奖证书

他说起获奖有些黯然,表示那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在获奖后,扎西吉布的“歌唱事业”却停滞不前,陷入了巨大的迷茫,几度让他想要放弃。究其原因,“不怕走错路,只怕停滞不前啊”他说,“近年来,人们似乎不太喜欢这种音乐,相较于流行藏族歌曲,或者活泼轻快的民歌,嘎尔鲁的音乐风格太严肃,太‘一本正经’,它的迥然有别也让它与这个时代有些‘格格不入’。而且,现在需要演唱嘎尔鲁这种古典乐歌的重要场所也越来越少,传唱嘎尔鲁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我到朗玛厅演唱时,并没受到多大的欢迎。这种落差让人分外煎熬,嘎尔鲁的现状更让人心忧……”我想,与其说参赛获奖是一种目的,不如说是扎西吉布传承的一种途径,一种让嘎尔鲁乐歌被更多人知晓,并传唱下去的方式与平台。

俨然如扎西吉布所言,嘎尔鲁音乐不断发展和变化,民间活泼欢跃的气氛大为消减,旋律很少波澜起伏,对比不甚鲜明,音乐格调也平稳和谐、庄严肃穆,气氛浓烈。歌词更是艰涩难懂,藏语的采用,也极大地增加了它的难度。与此同时,还要求学习嘎尔鲁的艺人,不仅需要俊朗的外貌,还需要歌声空灵,浑然天成,且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这就要求艺人们多看书、多学习,多了解西藏的传统文化。

现在,西藏搜集到的嘎尔鲁歌曲仅有59首,大多为歌唱训示、历史人物,也有讴歌家乡、赞颂技艺、歌颂自然、传唱节庆的歌曲。

精神食粮,布达拉宫经典的歌舞

1959年,西藏各地古典歌舞组织相继解体,而后嘎尔鲁只能在民间传唱。

而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对珍贵濒危且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系统调查、挖掘、搜集、整理和抢救。

嘎尔鲁“复活”记:从濒危到逆袭,它经历了什么?

我们与扎西吉布一家人的合影,左二是错那县文旅局局长央金卓嘎,右一是西藏非遗协会秘书长丹巴桑布

1982年,自治区群众艺术馆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招聘了十多名音乐舞蹈素质优秀的藏族男性儿童,在乐官巴桑顿珠的教导下,学习布达拉宫歌舞。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嘎尔鲁歌舞得到系统恢复。一些艺术工作者也在那里学习、排练、演出嘎尔鲁歌舞。扎西吉布说他的一整套演出服饰就是群艺馆赠送的,服饰色泽鲜艳明黄,盘金丝云鹤云纹,重工刺绣大气磅礴,内搭祥云暗纹的洁白里衣,被他好好地收藏着,只在迎宾仪式、重大庆典或演出时才会拿出来穿戴。

1987年,西藏15位嘎尔鲁藏族表演艺术家应邀,前往伦敦表演布达拉宫歌舞,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获得一致好评。之后,精神食粮,布达拉宫经典的歌舞西藏对嘎尔鲁的传承、弘扬与发展十分重视。

嘎尔鲁“复活”记:从濒危到逆袭,它经历了什么?

2008年,嘎尔鲁正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错那文化局更是举办各种非遗培训班,加大非遗普及与传统技艺的传承力度。2025年,“好运”再次眷顾了这个传唱非遗嘎尔鲁的男人。扎西吉布在培训中脱颖而出,汇演中他神采奕奕,扎念琴清脆而富有韵律,手艺人们指法娴熟地拨动琴弦。整场演出,既有错那人民人人能歌、个个善舞的拔羌姆、阿吉拉姆、果谐、山歌、锅庄,又有技艺高超、扬名雪域的堆谐,还有庄严雄伟的仪式宣舞、布达拉宫歌舞嘎尔鲁……虽然这只是山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冰山一角,却充分反映了西藏传统音乐舞蹈的多彩多姿,隽永魅力。

“目前,错那有45项非遗项目,包括3项国家级、4项自治区级、38项市县级。”错那文化局局长央金卓嘎说,“未来也将继续把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作为文旅工作的重点,推动文旅发展的深度融合,打造非遗主题的旅游线路,开发具有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让错那的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嘎尔鲁“复活”记:从濒危到逆袭,它经历了什么?

错那文化局局长央金卓嘎与扎西吉布交谈

时至今日,非遗保护工作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如何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或许除却挖掘和保护,更重要的是要让老技艺回到日常的生活里,融入当下生活的气味、气质、审美格调,与时代同进步,非遗才能真正“年轻态”……

“都说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未来哪怕风雨兼程,我希望自己也能继续学习和传唱嘎尔鲁,让西藏古典乐歌在新时代新音乐的浪潮中,占领一席之地,更希望它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珍贵的精神食粮……”扎西吉布说。

嘎尔鲁“复活”记:从濒危到逆袭,它经历了什么?

从扎西吉布家里出来天已暗,错那的夜,朦朦胧胧。这段了解嘎尔鲁的时光是难得的经历,如果再往前流动,代之以喧豗的绝对是无限的心灵。古老的嘎尔鲁,似雪莲花的种子蛰伏在坚硬的石砾中蓄势、待发。来年春天,必能欣喜地献上雪山最真挚的长歌。

来源丨《西藏旅游杂志编辑部

图片丨见下方标注,部分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站在建设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若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日内删除。

玩转西藏 游记攻略 嘎尔鲁“复活”记:从濒危到逆袭,它经历了什么? https://www.51wzxz.com/173803.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