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第三极》の第二集一片热土(没有告诉你的那些事儿)

  2019-05-29 17:03

  《第三极》的第二集一片热土讲述人们如何享用大自然的恩赐延续文化。虽然气温较低,但是强烈的日照弥补了温度的不足,青藏高原也拥有着富饶的土地。 狼毒草,被用来制作成藏纸,又经历古老的雕版印刷术,制作了属于藏族人的书籍。在圣湖当惹雍错边上,人们欢庆一年一度的开耕节,种植青稞。在喜马拉雅山的峡谷里,人们利用有限的土地,种植了神秘的鸡爪谷。收获后的欢歌。还有鸡爪谷酒的热烈。采集悬崖上巨大的蜂巢。蜂蜡最终运到尼泊尔,制作佛像模具。在山南,人们治理风沙,以使土地回归富饶。在所有的故事中,人们从土地中获取了某种收获,也回馈给土地旺盛的生命力。

  片中的藏纸其实是尼木三绝之一,其他的两绝是哪两绝呢?他们分别是藏香以及木板雕刻。那么藏香的配方到底是什么呢?木板雕刻的工序又是怎样的呢?小编一一为你们解答。

  藏香古老神秘的配方

  在西藏的各座寺庙,每座佛堂,各个山顶、甚至每座藏式院落里,都四溢着这神奇的香味。人们将虔诚的祈祷,神圣的祝福混合着这袅袅的淡香,弥漫在空中,铺天盖地。

  据《贤愚经》记载:佛陀住祗园时,名为“富奇那”的长者建造了一座旃檀堂,准备礼请佛陀。他手持香炉,遥望祗园,心怀佛陀,虔诚致意。袅袅烟香飘往祗园,降落在佛陀头顶上,形成一顶“香云盖”。佛陀知悉,即赴富奇那的旃檀堂。从这个传说来看,“香”是佛门弟子把诚心通达于佛的媒介,经上称“香为佛使”。这也是佛教中以香敬佛的缘起。

  公元七世纪,藏文鼻祖吞弥桑布扎,从佛教发源地印度将制香技术带到青藏高原,并摒弃了印度香中无益于人体的成分,改良制作工艺,在他的故乡尼木县的吞巴乡创造了流芳百世的藏香。如今,吞巴乡仍是西藏的藏香生产地,那座被溪水环绕的村庄,依然有研磨香料的水磨永不疲倦地转动着,啪啪的捶打声,淡淡的柏木香,都让整座村庄在宁静中透着灵动。

  藏香中有一种采自温泉中的石头,这种石头一般出现在水温滚烫的泉水中。研磨这种石头的器皿是石磨,先用榔头捣碎石头,再放在石磨中磨成粉末,正是这种藏香里的辅料,将香味迅速地扩散到空气中,令香气远扬。

  藏香中一些香料不仅名贵,且颇不易得,例如麝香。藏香的制作与修佛法是相通的,要凭心而做,凭心而取。”很多利欲熏心的人,会为了获得麝香而射杀麝鹿,这就违背了做藏香取材干净的原则。其实传统做藏香的师傅们知道,麝香是可以通过自然方法获得的。每年七八月的时候,草原上开满鲜花,麝鹿不停地吸取花香,并储存在腺囊里,进入冬季的十一二月后,麝鹿会自己用爪子把快要脱落的腺囊抓掉,这样就可以不必杀掉动物而获得麝香了。

  文、图/相午肖枫

  木板雕刻的工序

  普松雕刻工序比较复杂,藏传佛教经文需要9道工序,佛像需要16道工序。

  雕刻用的木料是青冈木,刚买来的木料要剖成厚约3厘米的木板,然后运到羊八井,用温泉水浸泡约1小时。没经过浸泡的木板容易开裂。接下来将木板晒干,打磨光滑之后备用。

  将需要雕刻的内容打印或者写在纸上,然后反过来(正面朝下)粘贴在木板上。粘合剂是特制的,用一种藏语叫“冰”的颗粒物加水和面粉熬制而成。涂抹粘合剂时要仔细、均匀,贴纸时要注意不要起皱。晒干之后,再在纸上洒一些水,再用湿毛巾用力擦拭,把纸磨掉之后,字迹就清晰地显现出来。

  开始雕刻的第一步,是去掉文字(或图案)之间的大片空白。此时用的工具藏语叫“切贵”,是嵌在木把上的一块长方形的刀片,异常锋利。这一步完成之后,在木板上涂一层菜籽油,用湿毛巾盖住,放一晚。

  第二天放在太阳下晒至半干,就可以开始雕刻文字(或图案)的细部。此时用的工具藏语叫“每贵”,一般有3种规格,每种规格各有一对,根据文字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每贵”。为保持木板的湿度,要将来不及雕刻的部分用湿毛巾盖住。

  雕刻完成之后,分别用“切萨”和“结松”对雕版进行修整,“切萨”用于修整雕版外部边角,使之光滑、美观;“结松”用于修整雕版内部。

  如果发现错别字,就需要用工具“作松”进行修改。“作松”很像一颗大铁钉,一端有钉帽,另一端扁平,它的作用是将错误的部分敲进去,形成小缝;然后削一根青冈木敲进小缝里,再锯掉多余的部分,这样,就可以在出现错误的地方重新进行雕刻。

  雕版刻好后,就可以交付给买家了。

  文/阿文禾子图/阿文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匿名:
点击加载更多
本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