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昌都的笔尖“芭蕾”·嘎玛嘎赤唐卡

  2019-12-13 18:30

浮躁的社会环境之中,太过缺少对一个行业、一门手艺的坚守和传承,古老手工艺都是靠着匠人精神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一代代技师、手工艺师傅的坚持,在整体日趋落寞的大背景下让人们重新回忆起那些久违的古老文化、古老技艺。在偏安一隅的大山之中,一门传承十代的唐卡绘画技艺仍旧不断地焕发着不灭的光彩和活力。

  偏安一隅·山中传承  

偏在距离昌都市不远的群山之中,一路驱车前往穿行在山中的土路之上,如今的大城市之中很多画家、艺术家或是手艺人都会标榜自己拥有一间“独立工作室”,但是当颠簸在乡村路上很难想象这偏安一隅的山中也会有大师的存在。

看着半山腰存在的连片的藏式民居,意识到面前这座宁静的小村落里真的隐藏着“世外高人”。循着上山的路径,路的尽头一座古朴的藏式老房子展现在眼前,同时显现的还有一老一小两张亲切温暖的笑脸。而面前这位一直跟我们握手的老人就是这大山中的“大师”——嘎玛嘎赤画派唐卡第十代传承人,87岁高龄的嘎玛德勒老师。

不是想象中社会上泛滥的“艺术家”的外貌和气质,嘎玛德勒老师却是一位衣着朴素的藏族老爷爷,慈祥的面容上带着一副老花镜,没有丝毫的距离感。从17岁学习嘎玛嘎赤画派出师之后,作为这一画派的第十代传承人,嘎玛德勒老师穷尽几十年的时间培养了四五百名的学生,可谓让这一技艺和画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也让画派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尖上的芭蕾  

迈步进入这座古朴的民居,没有富丽堂皇的装饰,在泥土堆砌起的墙面上悬挂着“嘎玛嘎赤唐卡青年绘画创业培训基地”的牌子,其他再无任何装饰。走进房间之内,简单的陈设和装饰在透亮的窗户中显得干净整洁。

当环顾四周之时,外屋的一角席地而坐了几位学徒,而在里屋的地面上同样也有两排学生席地盘腿地画着写什么。经过嘎玛德勒老师的曾孙女介绍,这些学生便是刚开始学习唐卡绘画的初级学徒,而他们都在纸上学习起稿,从佛像的头部开始学起,看似简单却略显枯燥的起稿用专业术语叫做“度量经”,这一步却是决定学画唐卡的关键一步,首先就是要掌握好佛像在唐卡中的比例,这一步就需要几年的时间来沉淀积累。

如果能顺利掌握好度量经的精髓和要义,接下来才能学习上色的过程。所需要的颜色仍旧坚持选用天然矿物颜色来上色,因为矿物颜料的特点是上色较难,所以需要根据不同颜色的色泽来进行多次上色,但是矿物颜料上色后不易褪色,也让唐卡的色彩历久弥新。嘎玛嘎赤画派唐卡的最大特点便是色彩自然有度,不喜欢艳丽浓重的色彩。画派吸收了汉地工笔画的特点,线条刚劲流畅,用色偏重青绿。

走进里屋,在席地而坐的学徒四周嘎玛德勒老师带领着一些学徒开始着上色的过程,嘎玛德勒老师虽然已经87岁高龄,但是带着老花镜仍旧神情自若地、耳聪目明地描绘着画作,看着老师的旁边摆放了大量的画笔,拿起一根仔细观瞧,细细的笔尖如同一根细针,那极细极细的笔头采用了周边山中类似狸猫的毛来制作。在外行看来都似乎相差无几的画笔,在老师手中却都有用途,驾轻就熟地拿起每一根要用的笔,来进行色彩描绘。

嘎玛嘎赤画派起源于15世纪末期,16世纪初,看着面前这些表情宁静、认真的年轻人从87岁老师的手中接过画笔坚持着传承这一画派,还是让人对匠人精神和对文化的尊敬、传承肃然起敬。

经过几年上色过程的学习和积累,接下来勾线的步骤就需要个人的悟性和能力,在上好色唐卡之上需要气定神闲地为佛像勾勒线条,最难的便是不能在一条线条笔触上来回涂抹,而需要一气呵成,并能事先预判出线条粗细不同的位置,来进行加粗描绘,所谓的粗细有度是非常考验画者的把控力和绘画功底。而其中红勾线、绿勾线以及金沟线同样颇具考验性,当勾线的步骤完成之后,最后才描绘佛像的面部表情,可谓是“画龙点睛”的重中之重。

看着一张张质朴却认真的年轻面孔,让人笃定嘎玛嘎赤画派的未来发展和后继有人,如今嘎玛德勒老师已经将手艺传承给画派的第十一代传承人——丹增平措,同时老师的其他徒弟也在其他地方积极传承和发扬着嘎玛嘎赤画派的技艺,宝贵的匠人精神在山中这一处静静的老屋里一代代传承。

——END——

 

▌配图:昌都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