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蒲自军 图/朱皓宇
辽阔的藏北草原南部,是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主峰海拔高达7000多米。在主峰的北边,有一个湖叫纳木错,它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纳木错海拔高达4718米,面积约1900多平方公里。当年到达湖边的蒙古骑兵称它为“腾格里海”,意思是天湖。
喜欢可以按Ctrl+D收藏喔
官方微博:西藏旅游杂志社
1、帐篷成片 五彩缤纷
藏北,在这一望无际的草原之上,牛羊成群,帐篷成片。帐篷,是这里的一大奇观,除了古老的牦牛帐篷,还有红、蓝、黄、绿、白五色相间的尼龙帐篷,五彩缤纷,其形状各异,许多帐篷顶上又飘挂着五彩缤纷的风马旗。
西藏史籍称那曲一带的藏北高原为“卓岱”,意为“牧业部落”,称这里的居民为“卓巴”(意为牧民)或“羌巴”(意为北方人)、“羌日”(意为北方部落)。牧民们是这藏北草原最忠实的守护者,最远古的主人,最美丽的风景。
辽阔的草原上居住着藏、汉、回、蒙、门巴、珞巴等民族的人民,尽管民族不同,但他们却在这里共同创造着帐篷色彩一样的文化,五彩斑斓。牧民们在一年一度的恰青赛马会上,整个羌塘草原的骁勇与柔美,都不加粉饰地展现在了蓝天白云之下。珍珠样的帐篷撒满草原,银铃般的歌声响彻天际,仙女样的舞蹈踏遍雪域。
夜色中闪动着如同精灵般跳舞的牧人,欢快的舞步,敲击着脚下这块博大的土地。生命的本质意义,在这里表现得更加充分、更加直率。这就是藏北牧民,他们总是那样乐观,他们的生活,同样也充满了乐趣。
歌声流动在这荒凉寂静的草原,大自然在黑暗中显示出沉默的力量。牧人们崇拜大自然,他们要在这里生存,唯一的选择就是同大自然建立和谐一致的关系。这,也许就是藏北牧区文明的实质。
新的一天开始了,这一天同过去的每一天都一样。对每个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昨天的太阳、今天的太阳、明天的太阳都一模一样。牧人的生活,就像他们手中的纺线锤一样,往复循环、循环往复,永远是那样和谐、那样恬静、那样淡远和安宁。
藏北草原,不仅有远古的岩画,也有许多神秘的古象雄国遗址,更有英雄格萨尔王的足迹及故事遍布于此。玛尼堆、经幡、古塔随处可见……著名的唐蕃古道贯穿南北。
出拉萨,沿青藏公路向北约100公里,过羊八井地热电站,就可看到念青唐古拉山,北面便是辽阔浩瀚的羌塘草原。
2、四季变换 牛转羊移
放牧生活是这草原上最悠久深厚的原生态文化。西藏牧民的放牧生活根据草场类型和部落地域的大小来安排,分为游牧、半定居半游牧、定居放牧和季节性游牧。
游牧,是指一年四季在广阔草场内随畜群迁徙流动的放牧生活,主要分布在阿里及那曲北部和西部。安多多玛部落地处那曲北部,与青海交界,南北长约13马站,东西宽约8马站。每年藏历二三月,分散于唐古拉山以北各处冬季游牧地的牧民,便向唐古拉山以南的夏季牧场迁徙。如无特殊情况,一般五月前过扎加藏布,到达卓格山附近的夏季牧场。藏历五、六、七月,牧民们在夏季牧场放牧,一般不再搬迁。藏历八月,牧民北迁,回到冬季游牧地。
半定居半游牧,是指在冬春季节牧场建有定居的房屋或帐篷,夏秋季节带着帐篷到其他草场放牧,冬春季节又回到定居点的放牧方式。定居放牧则指常年居住于定居点,不四处迁徙放牧。
牧民们随冬、春、夏、秋季节的变化,从一个牧点迁徙到另一个牧点,一年少则搬迁两次,多则四次,这种放牧方式被成为季节性游牧。若草场被划分为较为明确的“雅萨”(夏季草场)、“根萨”(冬季草场)、“敦萨”(秋季草场)、“希萨”(春季草场)四季草场,牧民们则必须一年搬迁四次。若只分冬春、夏秋两季,则一年只需移动两次。无论春、夏、秋三季去何处游牧,冬天总会回到固定的住所,所以冬季营地一般都建有许多坚固的小房,周围附有畜栏,如果没有房屋,至少也有用草皮、牛粪围成的防风墙和牛粪圈。
牧人视牲畜如生命,夜晚常与牛羊伴宿。牧人在与牛羊朝夕相处的过程中,练就了一种能在几十甚至几百头牲畜中一眼认出或呼唤出牛羊畜名来的本领,他们能准确无误地让每只羊羔找到自己的“母亲”。
3、“一块牦牛粪,一朵金蘑菇”
牛粪,牛粪,宝贵的牛粪
你比金子还贵重
你把自己燃尽
给人们奉献温暖和光明
“这里的人竟是如此的纯真,有时天真得像孩子一样,我奇怪他们怎么能做到,在这么恶劣的自然坏境下生存下来……”电影《红河谷》中,琼斯给父亲写信说到。
“久瓦”,藏语指牛粪,意为燃料,无粪、尿之意。牛粪作为燃料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人们不仅不会觉得它不干净,反而觉得它亲切、吉祥。在整个西藏,干牛粪储存得越多,在人们眼里就越治家有方,是勤劳和富有的象征。
藏北草原,海拔高,燃料少,牛粪对于牧民,对于藏族人来说是“宝”,没有它你就吃不上饭,喝不成茶。牛粪是藏族人信仰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贵重物品,它不仅是生产中的肥料,生活中的燃料,更是民俗节日中的吉祥物,是人们心中的宝贝。民间谚语说:“一块牦牛粪,一朵金蘑菇。”“老阿妈不嫌牛粪脏。”在苍茫的藏北草原,牧人每到一处,便捡来干牛粪,用风囊(即皮火筒)生火烧茶。
捡牛粪、晒牛粪是家庭妇女和小孩每天必做的工作。满满的牛粪墙是西藏农区独特的风景。即使现在煤气在许多农村已经普及,但一般仅被用于烹饪那些需要旺火的食品,而糌粑、酥油茶的制作和烹饪,以及非常重要的冬季取暖,依然主要依赖于牛粪,就连城市居民的冬季取暖也喜欢从农村购买牛粪。羊粪,则一直是主要的农家肥料,能较好地维系和保养地力。
定居牧民一般都盖有简易土房,土房旁用牛粪砌一圈一米来高的矮墙作牛羊圈。用牛粪筑圈方便、省工,还可以根据风向降低或加高围墙的背风面和迎风面。用牛粪围的畜圈一般在藏历九月底前砌好,准备越冬。畜多的牧户给牛羊分别围砌畜圈,牛羊少的牧户只围一个圈,小羊在中央,大羊在小羊的外边,牛在外围,这样既可防止野兽侵袭,又可以防寒保暖。
4、温热藏北 幸福羌塘
藏北海拔高,却异常温热。这温热,来自这里的人,这里的水,这里的万物生灵。
有生命的地方是活跃的,温暖的。藏北草原除了群群牛羊,顶顶帐篷,以及那热腾腾的酥油茶,这里还有无数的野生物种。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矗立于藏北草原之中,总面积达2980万公顷,是世界第二大自然保护区。这里草场资源丰富,针茅藜、苔草、垫状驼绒藜、沙生针茅、青藏苔草等植物层出不穷;这里生命汇集,是天然的野生动物园,被列入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有40余种。
在这辽阔的藏北,伴随着牧羊人的歌声,你会发现传说中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牦牛、金丝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雪豹等离你是如此之近;踏着脚下的厚土,仰望头顶的天空,你会发现那神秘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颈鹤、白尾海雕、玉带海雕、胡兀鹫、金雕是如此的亲切;静心,低头,你会发现那些西藏高原鳅、阿里高原鳅、锥吻叶须鱼等珍奇鱼类是如此的可爱。
藏北是温热的,是幸福的。一个地方若是幸福的,连它的水都会是温暖的。那曲,“黑河”,怒江上游,水色发黑,滋润着整个羌塘。在那曲镇,想洗澡,不必生火烧水。只要你到离镇两公里的地方,便可洗个痛快。那里的泉水温度达六七十摄氏度,须引来冷水,才敢下水嬉戏。
这里的神山圣湖不胜枚举,大江大河奔流四方,草原浩瀚,冰川广布,温泉地热亦不甚希奇。藏北高原上的地热,已经发现的有三百余处,占西藏的三分之二。除了常见的温泉、热泉、沸泉外,还有喷气孔、冒气穴、沸泥泉、冒气泉、盐泉等。无疑这里真的是温暖的,也是让人幸福的!
TIPS:
藏北草原观赏线路:
1.阿里大北线:从拉萨出发,经纳木措、那曲当惹雍措,直到阿里狮泉河
1.阿里大北线:从拉萨出发,经纳木措、那曲当惹雍措,直到阿里狮泉河
2.阿里小北线:从22道班经措勤、洞措到狮泉河
3.那曲:包车走青藏线或川藏北线;参加西藏当地旅行社的非常规旅游线
藏北草原主要景观:
更多有关那曲景点请点我点我
2.阿里景观:对湖纳木措、可可西里无人区(双湖)、各种高原野生动物等
更多有关阿里景点记得点我点我喔!一定会让你涨姿势的!!!!
藏北史话
史料记载,公元七世纪前,那曲一带属苏毗部落统治。后来,吐蕃部落逐渐强盛,并统一全藏,建立了西藏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吐蕃王朝。此后,那曲一带又置于吐蕃王朝统治之下。松赞干布时,将吐蕃分成4台和61个东岱。原苏毗部落被划为苏毗如,共辖11个东贷,那曲一带隶属其内。
宋朝以后,那曲和羊八井、帮仓(今当惹湖和昂则湖一带)、朗如(今班嘎县一带)被称为北方四部落。1751年,清王朝派兵平息了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事件,并制定善后章程13条,对西藏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根据那曲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在历次平息藏乱中的重大战略地位,清王朝决定在那曲建立坎囊宗,属新建的西藏地方**噶厦所治。坎囊宗由坎布(即宗教头领)和囊索部落头人行使管治权,是一种政教合一形式的机构。它可以说是藏北第一个宗(即县)建制或相当于宗建制的一级**的雏型。
宋朝以后,那曲和羊八井、帮仓(今当惹湖和昂则湖一带)、朗如(今班嘎县一带)被称为北方四部落。1751年,清王朝派兵平息了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事件,并制定善后章程13条,对西藏地方行政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根据那曲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在历次平息藏乱中的重大战略地位,清王朝决定在那曲建立坎囊宗,属新建的西藏地方**噶厦所治。坎囊宗由坎布(即宗教头领)和囊索部落头人行使管治权,是一种政教合一形式的机构。它可以说是藏北第一个宗(即县)建制或相当于宗建制的一级**的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