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的开端
看结果,更在意过程,皆因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西藏,从来都是大多数骑行者最为向往的圣地,除了能够欣赏沿途壮美的风景,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漫长的路途也成为了骑行者挑战自我的最佳方式。去年在青海湖偶遇的一位骑行者,他的讲述,让骑行在我心中再起波澜。于是很快制定了路线和大致计划,并在网上集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于7月5日,踏上了开往成都的列车。
艰难,绝对的艰难。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亲身的经历,真实得深入骨髓。疲惫伴随着身体的疼痛,不停地给内心增加着各种各样的情绪。好在沿途的川西美景,正如传说中一样美得让人魂牵梦绕。
骑车人耗尽心血,一路坎坷,坚持着,挣扎着,人生总在某个瞬间完成一次华丽的转身,羽化成蝶,继续飞翔……
从翻山开始,队友们逐渐拉开间距。在路上,骑车人就像归乡的倦鸟,三三两两聚集在一条狭长的公路上。
天有不测风云,风雨欲来,天色催促着牧民急切返家,天幕像覆盖一层黑布,如是黑夜,雨滴答落下,渐停再起,终于一发而不可收,骑车人活像一只落荒的羔羊,在空旷的原野无处躲藏,即便穿上雨衣,身体仍是冰冷颤抖。
翻过一道弯,前方挤满汽车,施工的路面令骑行更加难走,右道被占,把单车抬上间断修好的左道,哪里有间隙,哪里就有左右逢缘、见缝插针。雨水无情地击打在脸上,虽然它折磨人的身体,却摧毁不了向上攀登的意志!
宗巴拉山垭口到了,山上挤满挑战者,无惧狂风暴雨,依旧兴致勃勃。想到下山必然一番寒冷刺骨,一件干爽的抓绒衣即刻找回舒心暖意。
天色渐晚,务必在天黑前赶到山下,下坡的山道湿滑,路上布满泥泞,降低速度是顺利抵达山下的关键。暴风雨一路相随,人到绝境亦常伴有转机,城边的公安检查站竟成为唯一躲雨之地,温暖到家了……
转山之苦
雪域高原,骑车人践行平凡的追求,在大雨滂沱的深山奔波辗转,除了生存的眷恋,还有流淌在血液里的坚贞不屈。
由于食物匮乏,体能消耗过量,如今骑车人的体型已快塑造成面条形状,感谢一碗面的早餐,为一天的时光增添温暖。
离开芒康,即是上坡,从芒康到拉乌山12公里,海拔上升400多米,难度虽然不大,但体能爆发需要一个过程,经过这些天的验证,下午的状态强过上午,也许有的人恰恰相反, 无论怎样,都需要恒久毅力,才能翻越心中的那座山。
出芒康,路上骑车人多了起来,伸开一个拇指彼此鼓励着,目的虽然不同,但目标一致。
早晨的高原,难得赶上一个好天气,蓝天近在咫尺,朵朵白云像棉花糖填充天空,闻之清新至极,山脚下,碧绿的油菜花海争奇斗艳,蜜蜂起舞,骑行在如花似锦的图画中,即使累,也有一种心旷神怡的好心情。
离开垭口仍旧有两千米上坡,然后再经历35公里的大下坡,海拔速降 1700 多米,简直似垂直落体运动。
路遇观景台,一处鸟瞰群山的绝佳位置,连绵起伏的山峰一望无际,云海包裹住零星山头若隐若现,这是地球上最后一块未受污染的乐土,你不得不佩服天造神奇的自然,它包容万物,赋予人类繁衍生息,随着自上而下的骑行,这种原生态的自然美,慢慢向我们撩开她神秘的面纱。
落到谷底,气温骤然升高,俨然春夏的季节。如此大的海拔落差,一天历经四季,体验是最好的行动感受。浑浊的澜沧江汹涌异常,澜沧江竹卡大桥就修建在陡峭的悬崖峭壁,这更像是一处军事要塞,川藏线许多险要桥梁都予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的印象。
在如美镇短暂休整、午餐,添加必要的干粮和水,为下午翻越觉巴山做足准备。
离开如美后,时值正午,火辣辣的太阳一路伴随,沿澜沧江上坡,陡峭的国道让人心生厌烦。踉踉跄跄骑至觉巴村,这个村坐落在山窝里,又一处世外之地,下午的翻山路即是从环绕觉巴村开始的。
川藏线一直在山中盘旋,道路弯曲频繁,“之”字形盘山路令海拔缓缓升起。午后的天空格外湛蓝、深远,青山之上,接受阳光和空气的最后塑造,洁白的云朵如万马奔腾,为苍凉的大山置入动感的生机。
行至山腰,前方道路依稀可辨,费尽心力,窃以为眼前山头就是垭口,哪知垭口却还在下一座山头之后,多日骑行,这种情形司空见惯。
早闻转山之苦,在那山穷水尽的路上,不懈的传奇依然在上演。骑行户外多日,常怀敬畏之心,将一路感怀,通过镜头定格在每个精彩的瞬间,这种零距离的体验,必获骑车人终生难忘。茫茫世界,来到此即是莫大的奖赏,自然不可能被征服,人与自然只有恪守和谐之道,世界才会平和、安宁。
经过4个多小时艰苦跋涉,下午6点抵达觉巴山垭口(海拔 3911 米),海拔一路攀升了 1282 米,一次转山体验恰恰是在最平凡的午后。
因是雨季,高山峡谷之间通常披上厚厚的绿装,只有5000米以上裸露原始本色,路边繁花盛开,骑行其中最为顺心惬意。
从遥远的都市到苍凉的高原,环境的改变,影响人在路上的一切,人生的智慧,自然的秘密,骑车的定力,队友的帮助。每一个精彩瞬间,都用心感悟,让镜头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