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塔尔寺:母亲的念想

  2019-05-29 17:05

  多年前一次偶然读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缘起赞》,大师在书中提出了“缘起性空”,“未曾有一法,不是因缘起;是故一切法,无不空者。”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随缘而灭,世间一切都是虚幻。它同南禅宗六祖慧能“身非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物惹尘埃?”的谒语如出一辙。从那时起,我心里便有了去塔尔寺,到这个宗喀巴大师诞生之地看看的愿望。

  湟水河边塔浓浓母子情

  塔尔寺坐落在青海海东地区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距西宁25公里。十月初秋,在内地才刚褪去夏天的酷热,而这里已经有了秋的寒意。从西宁开车南行,一路道路宽阔平坦,路旁不时有盛开的格桑花,挺拔的杨树伸向蓝蓝的天空。半小时不到,塔尔寺便到了。

  塔尔寺和西藏的多数寺庙类似,房屋层层叠叠依山而建,镏金经幢、宝瓶、侧钟、宝塔、法轮、金鹿,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

  进入寺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上由东向西一字排开的八座如意宝塔,称为“如来八塔”,它们分别象征了佛祖的八大功绩。一些信徒绕塔叩着长头,一群鸽子在广场啄着游客的投食,扑腾着翅膀在塔间飞来飞去。说到佛祖释迦牟尼,我们会感觉十分遥远,说到莲花生大师,也总像是在聆听神话故事,但宗喀巴,这位格鲁派的创始人,却很真实地出现在世人的生活中,在西藏甘丹寺,他几乎出现在每间殿堂里。

  这里,正是这位大师的诞生之处,1357年,宗喀巴就诞生在这湟水边。塔尔,藏族称“拱本”,意为“十万佛像”。宗喀巴大师诞生时,从母亲剪断脐带的滴血之处,长出了一棵白菩提树,树上结出了十万片叶子,每片叶面上呈现一尊狮子吼佛像。在宗喀巴22岁时,母亲年迈,她寄白发一绺嘱在西藏潜心钻研佛法的儿子返回。宗喀巴为继续修佛,便给母亲寄去用自己鼻血绘的自画像,并在信中说:“倘我在出生之地,以十万尊狮子吼佛像及菩提树为中心,建一座佛塔,则如同亲晤儿面。”次年,母亲便在信徒的资助下,建了一座莲聚宝塔。母慈子孝的佳话,就此广为流传,600多年来,后人又在此基础上,依山构筑寺院,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灯火明灭处悟缘起性空

  塔尔寺最著名的是被誉为“世界一庄严”的大金瓦殿,它因其屋顶全是镏金铜瓦而得名,该殿因有建寺之初的莲聚塔而为塔尔寺主殿。

  如今的莲聚塔以纯银作底,黄金作壁,更有镶有各种珍宝,流光溢彩。塔前陈有金灯、银灯、象牙、古瓶和法器,莲台上有泥塑、绘画、堆绣的佛像,维妙维肖。

  宗喀巴生活的时代,当时佛教自七世纪传入藏地已经到了十四世纪中期,各教派戒律松弛,争权夺利,日渐没落,僧人也荒于学习。宗喀巴以自己惊人的毅力,奔赴在雪域高原,倡导佛法的改革和振兴,使藏传佛教焕发了新的生命。几百年来,宗喀巴被藏族信徒尊崇为“天上、地上、地下之唯一明灯”。

  在殿上宗喀巴的佛像前,人们默默念诵着向前趱行,跪拜,一个小女孩点烧一盏小小的酥油灯,轻轻放在供桌上,在酥油灯温暖光影里,我仿佛看到大师几百年前降生时地上长出的菩提树,又仿佛看到了大师向众生讲解“缘起性空”。在这光影之间,此岸是世间的苦与丑,圣灯闪烁之处则是彼岸的乐与美。

  荆棘变明灯杂草变鲜花

  塔尔寺完全是一个佛教艺术的世界,壁画、堆绣和酥油花,被称为塔尔寺“三绝”,那些画于帘幔、墙壁之上的图画,题材多取自佛经故事,画面色泽鲜润,构思精巧,无不显示了藏族的艺术天才。今天,塔尔寺的酥油花被陈列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房中,之所以不能摆在外面,是因为酥油受热易融化,不易保存,因此才用将其罩于有空调的玻璃室里,既能让人欣赏,又不用担心被损坏。

  酥油本来是青藏高原藏族人民的日常食品,因其柔软粘稠,易于塑形,又因其清香纯净,能够敬佛,于是,它开始出现在了供桌上,不过最初只是将其作为供品上的贴花,只起装饰和点缀作用。它能成为今天这样精美的艺术品,这来源于宗喀巴大师的一个奇梦。传说宗喀巴在拉萨大昭寺祈愿大法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荆棘变明灯”、“杂草变“

  鲜花”,醒来后的宗喀巴仍惊诧于梦中的奇珍异宝,并开始思索天、地、人和佛旨统一的哲理。于是依梦境组织僧人用酥油雕花塑形,供奉在了佛祖面前。从此,酥油花这种艺术奇葩,开始在雪域高原处处盛开。

  隔着玻璃,见到这些用酥油雕成的人物、花草树木、庙宇城池,造型生动,人物表情各不相同,虽然不清楚其中所说的故事典故,但鲜艳的色彩令人心动。制作酥油花可不比平常的雕塑,因为酥油易融化,所以得在冬季最寒冷,气温得在零度以下时制作。而人手是有温度的,为了不让体温融化了酥油,制作的僧人得在旁边放一盆水,水中装有冰块,在制作过程中要不时用冰水浸指。我真的惊叹于被冻得麻木的手指,如何能完成如此精美的艺术品。从这些美丽的酥油花上,我能感受到上面凝结的虔诚、信仰、力量和温度。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匿名:
点击加载更多
本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