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帝师故里,神秘萨迦

  2016-09-28 15:30

  藏传佛教有一种说法,来到西藏不去萨迦就不会圆满。萨迦寺分南北两寺,北寺坐落于冲曲河北岸的本波日山,由萨迦教派创始人昆.贡觉杰布于1073年创建,曾规模宏大,现多已残破。萨迦南寺就是现在所称的萨迦寺,始建于1268年,享有“第二敦煌”的美誉。

  来源:西藏旅游杂志社

  古城风韵,一代帝师遗风

从扎什伦布寺走来的我们,在微微晨曦中踏上前往萨迦的路程,日喀则的省道公路平坦顺畅,两边都是点缀着点点亮黄的田野,昨夜淅淅沥沥的小雨将西藏最美最纯的蓝色渲染到了极致。

  在经过萨迦大桥后一路左行,我们在丝丝清凉的微风中走过了褚红色的山丘,走过了蓝色的溪流,一座雄伟而高大的院墙矗立在了我的眼前,这就是那曾经在青藏高原上叱咤风云的萨迦教派的祖寺——萨迦寺。

  红、白、青三色的墙体是萨迦派的标志。红色象征了代表着聪明与智慧的文殊菩萨,白色象征了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青色则象征着具有除恶降魔神力的金刚手菩萨,它们分别代表“智慧、慈悲、伏恶”三种特质,在藏地被合称为“三族姓尊”。

  站在高大的萨迦寺院墙下,呈回字形排列的院墙,如皇宫的宫墙一般将这片圣地紧紧包围,头顶的烈日和高耸的经幡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萨迦寺曾经的辉煌。八百年前,这里曾经拥有着全藏至高无上的地位。萨迦寺的大门并不显眼,寺内的转经走廊是从院门走向主殿的必经之路,凹凸且光滑的地面充满了时光感。它一头连着黑暗,一头则通向光明。每一位在此经过的转经者都会在经筒的碰撞声中,走向光明,走向佛主,走向心中的圣地。而手持酥油的喇嘛们,则会从光明的圣地走来,走入民间,用文殊菩萨的智慧,观音菩萨的慈悲,金刚手菩萨的神力来普度众生。这也许也是八百年前的八思巴,为什么会离开这里的原因吧。

  转着身边的经筒,我们步入这座三色围墙之中的圣地。

  一根柱子,一个传说

  时值正午,高大的院墙下是一片空空荡荡的寂静。蔚蓝得没有一点瑕疵的天空与红色的院墙交相呼应。没有了白云挡住,正午的烈日将一天中最强烈的光芒都尽情地倾洒在泛着光的青石板地面上,大殿的金顶变得耀眼夺目。

  主殿内,朝圣者们正在对着金光闪闪的佛像祈愿。强烈的阳光透过殿窗将僧人们诵经念佛的经床照亮,也照亮了殿柱边一摞摞厚重的经书。

  40多根有着800多年历史的粗大的柱子撑起了整个大殿诺大的空间,每根柱子都是体格巨大的整根独木,每根柱子都有个神奇的传说,其中最著名最神奇的就是正前方的“四大名柱”。

  黑流血柱是传说有个龙守护着这颗树,大殿需要这棵树做柱子时龙融入了这棵树中,砍树时流出了龙的黑血,至今还可看见有个石头堵在柱子中,据说当时流血时就是用这个石头堵住的。

  尼吉平 萨迦寺.png(367.69 KB, 下载次数: 8)

  下载附件

  2016-9-28 12:27 上传

  忽必烈柱相传是忽必烈送给老师八思巴的礼物,也是大殿中最大的柱子,需三人才能合抱起来,柱子下面的垫石是1848年由上一世萨迦法王亲手垫下。

  野牦牛柱相传为马哈格勒护法变幻为的野牦牛用头顶着运送过来,柱子上至今还清晰可见野牦牛角印。

  老虎柱相传为大黑天幻化成老虎运送过来,柱子上至今还挂有半张800多年历史的虎皮。

  大经堂的正中法座上有一个木龛,木龛里供奉着萨迦寺的镇寺之宝——白海螺。这只“白海螺”是佛祖释迦牟尼首次讲经时所用过的,从印度辗转传入了我国,元代忽必烈对八思巴十分欣赏,曾经对他有过三次赏赐,其中一个赏赐就是把这只 “白海螺”赐予了他,佛教信徒们十分珍视这只发号,在宗教吉日由高僧吹奏。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匿名:
点击加载更多
本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