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珠峰旅游文化节】面具,西藏最丰富的表情

  2016-09-29 15:29

  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不仅体现于卷轶浩繁的经典文献,艳丽古朴的绘画雕刻,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以及甘露般清淳甘甜的民间歌舞中,也展现于神奇和幻梦般凝重与豪放的藏传佛教面具艺术中。

  文/明珠 立夏 图/

  萨迦面具:不能逾越“雷池”的艺术

面具,藏语中称为“巴”,无论是宗教活动还是民间歌舞表演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源于原始宗教信仰,也依存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在西藏长盛不衰,且发展至今。

  西藏面具一般分为“跳神面具”、“悬挂面具”和“藏戏面具”三种。跳神面具的图案有鬼怪、护法神、仙人、动物图腾等,主要在寺庙逢重大节日举行的跳神仪式上使用。悬挂面具则主要是各种神的具象,如护法神、吉祥天女、马头明王等。藏戏面具在民间使用较多,分蓝面具和白面具,根据藏戏剧情有各种人物脸谱,如国王、公主、仙人和妖怪等。

  在第十四届珠峰文化旅游节的上海体育分会场上,萨迦县的展厅内,萨迦面具格外引人注目。大大小小的面具在整个展厅内陈列得满满的,摆在前面最显眼的是萨迦独有的贴布面具。

  萨迦是历史上萨迦王朝的发源地,萨迦寺是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萨迦派的祖寺。萨迦面具特指在萨迦寺宗教仪式中跳神表演所戴的面具和藏戏面具,它自成体系,是在西藏萨迦本土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在萨迦县,带有宗教色彩的活动上戴萨迦本地制作的各种面具的情况相当多,其中最独树一帜,别具一格的宗教活动,就是萨迦寺每年举办的夏季法会和冬季法会。

  藏历十一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九日,为冬季大法会,称为“堆钦”。主要内容仍然是神舞表演,僧人和俗人以萨迦寺巴贡霞护法神的面具为主,戴着萨迦本地制作的各种护法神、萨迦各种女活鬼面具、幻化神野牦牛面具、哈相面具等贴布脱胎面具进行神舞表演。

  在藏语中,萨迦面具是有专称的,叫“热盾木芭”,即“胶布面具”。因为这种面具在制作过程中需使用泥质胎模,然后在泥质胎模上用加胶糨糊层层贴布成型,脱胎后,经彩绘而成。这个名称既符合传统称呼,又体现了其在制作过程中的主要工艺特点和使用的主要材料。

  萨迦面具所使用的颜料都是自制的,大部分材料都是从山上采集的,主要材料为黏土、布料、牦牛粪、树叶末,牛羊毛、漆、牛皮、木材等。萨迦面具着色彩绘与绘制“唐卡”、壁画所使用的颜料是相同的,均是柔和、纯净的高级矿物和植物颜料。程序包括选料、开坯、雕刻、打磨、刮灰、上色、开脸、描脸谱、上油、晾干、栽胡子或眉毛、开光点相等数道工序,每个程序中还有许多不同的细节操作过程和技艺方法。

  萨迦人相信,萨迦面具不能随心所欲,要按照传统规格制作。一个面具需要表达什么样的脸部表情,还是只能靠传统手工制作,他们相信手工制作出来的面具有灵气,有人的情感在里面,技师们通过数十年的苦心练习,严格按照经书中所描述的制作,不可妄自修改,有关佛、菩萨、神的绘画和雕塑不能有逾越“雷池”之举。

  藏戏面具,以“色”喻人的活化石

  早期的藏戏以所戴面具特征分为两大流派,分别为白面具派和蓝面具派,因为藏戏要戴着面具表演,所以也有人把藏戏叫做“面具戏”。

  其中蓝面藏戏,是藏族中心地区卫藏方言剧种,系统最丰富、艺术形态最发达、影响最大的藏戏剧种,一个传说向我们揭开了藏戏源头的神秘面纱。

  早在14世纪,在雪域高原上,出现了一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就是人称为藏戏创始人和桥梁建筑师的汤东杰布。

  据说当年汤东杰布为造铁索桥,到处募化,吃尽了苦头,最终感动了一位女神,女神就托梦给他,让他到山南琼结去找七兄妹(另一说是七姊妹)演戏。他去了之后,果然发现有七个俊逸聪颖的青年男女。三姐妹当“拉姆”(即仙女),三兄弟当“温巴”(猎人),汤东杰布自己当“更拉”,编演了许多故事,募化到很多钱,造了许多铁索桥。所以,藏戏在藏语文中被称为“阿吉拉姆”,是“仙女姐妹”的意思,简称“拉姆”(即仙女)。

  汤东杰布回到家乡昂仁县日吾齐寺之后,渔夫和猎人整天在湖边和山上劳作,脸被太阳晒黑,被湖水映蓝,汤东杰布就以这个蓝色为底色,把原来的山羊皮白面具改为蓝面具,将佛教经典中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剧本。创造了并发展了蓝面具藏戏,创建了第一个藏戏班——日吾齐戏班。后来又发展出诸多民间的蓝面具戏班,并不断创编新的剧目,逐渐形成“八大藏戏”。

  在他的大力改革之下,藏戏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戏剧。“我们来自汤东杰布的故乡”,在珠峰文化旅游节上,这是每一位昂仁县迥巴藏戏队队员们自我介绍的开场白,昂仁也成了正真意义上的藏戏之乡。蓝面具藏戏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四个蓝面具戏班为中心的四大艺术流派,其中三个都在“后藏”一带:昂仁县迥巴藏戏,仁布县江嘎尔藏戏,南木林县的香巴藏戏。

  面具作为演出时使用的道具,为藏戏增加了人物的情趣和现实感。藏戏面具与宗教面具相比,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其中以神话故事为主。不同的面具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如深红色象征国王,代表威严;浅红色代表大臣;黄色象征活佛,代表吉祥;蓝色代表正义、勇敢,为勇士相;而半黑半白象征两面派,是女巫;妖魔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绿色象征温顺,代表王妃等。

  藏戏的面具不是紧贴着表演者的面部,而是戴在头顶使面具朝天,说到这里还有一点历史小常识。早期的藏戏观众主要是贵族和僧侣,他们一般是在比较高的台上往下观看表演,因此表演者所饰角色一定要将面具朝天才能让高高在上的观众们看到,直至今日这样佩戴面具的习惯仍然在延续。

  张鹰摄影 (11).jpg(192.36 KB, 下载次数: 13)

  下载附件

  2016-9-29 11:20 上传

  今天,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面具在寺院神舞、藏戏表演、民间活动中传承了下来,它的出现不仅为各种活动增添了神秘活泼的气氛,同时也是这种传统工艺在岁月的长河中生生不息的印证。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文章评论
评论请遵守当地法律法规
匿名:
点击加载更多
本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