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翻越嘎隆拉,探索秘境墨脱

西藏人文地理  2022-09-07 23:31

 

去年

西藏墨脱发现中国大陆已知最高的不丹松

这棵高达76.8米的不丹松

一时间

墨脱的生态环境又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特别是横亘在波密和墨脱之间的嘎隆拉

更是了解墨脱生态的指向标

今天

不妨跟着作者一起翻越嘎隆拉

去探索秘境墨脱

 

 

嘎隆拉

探秘墨脱的第一站

 

对于墨脱,曾经的嘎隆拉山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天险,如今嘎隆拉隧道顺利通车,墨脱被茫茫雪山所阻隔的历史早已结束。

 

嘎隆拉隧道旁的盘山路便是曾经进入墨脱的必经之路

 

墨脱的声名大噪不仅仅是因为它与世隔绝,更有长期以来众多富有探险精神的朋友通过徒步方式不断揭开着墨脱“神秘面纱”,徒步嘎隆拉可以说是探索秘境墨脱的第一站。

 

嘎隆河谷,此方向为前往墨脱的方向

 

嘎隆拉山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岗日嘎布山脉,平均海拔4800米,在高山林立的青藏高原,这样的山比比皆是,嘎隆拉山并不十分特别,但它却是横亘在作为墨脱县运输生命线扎墨公路上的一道天堑,墨脱能成为“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并因此而闻名全国,嘎隆拉山功不可没。

 

 

气象站搭建

 

2019年是我第一次翻越嘎隆拉山。由于墨脱地质灾害频发,道路经常受阻等原因,该区域一直缺乏完整的气候观测体系,极大阻碍了对该地区大气、水文、生物多样性与生态过程、灾害过程、冰川变化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2019年,中国科学院墨脱地球景观与地球系统综合观测研究中心(简称“墨脱中心”)全力推进墨脱垂直气候观测体系建设事宜。根据建设规划,需要在嘎隆山上南坡海拔4100米和3800米的两个位置架设自动气象站,我作为观测主管参加了气象站架设的全过程。

 

翻越嘎隆拉山的经常会有落石掉落阻碍行车

 

嘎隆拉山上的老墨脱公路已荒废多年,“之”字形的盘山路非常狭窄,弯道很急,道路一侧是陡峭的流石滩山崖,随时可能有落石,一侧是陡崖,没有护栏,稍有不慎,便会坠落下去。这里也是雪崩频发区,有多处道路被雪崩推下来的落石所阻挡,车辆很难通过。考虑到有大量仪器,人背难度很大,我们最终还是考虑清理落石,驱车上山。

 

我们一行5人都没有翻越过嘎隆拉山,对嘎隆拉山南北侧的地理情况了解甚少,因此,我们计划先从北坡驱车上山,然后从南坡下山,对嘎隆拉山南北两侧的地形等有清晰的认识后,再选择理想的气象站架设位置。

 

24K冰川

 

在嘎隆拉山北坡半山腰处,首先出现在我们视野里的是24k冰川(24k冰川距离波密县城约24公里,因此被命名为24K冰川),对于一个从未见过冰川的人来说,与冰川如此近距离的相遇,震撼与激动涌上心头,瞻仰了许久才记得拿起手机狂拍,心里暗自感叹,自然的雕饰竟是如此的美轮美奂,无与伦比。对于我们来说,更关注冰川的变化,研究显示,近40年,24k冰川退缩了约140米。

 

航拍下的嘎隆拉冰川冰碛湖

 

经过一上午的清理,最后在三位藏族同胞的协助下,我们清理了大部分落石,终于到达了海拔4300米的嘎隆拉山口。当拖着疲惫的身躯翻过山口的那一瞬间,漫天大雾,并没有看到传说中的三个天池,顿时有些失望。我们在山口徘徊许久,确定了4100米海拔气象站架设点后天快黑了,随即返回了波密。

 

盛开在嘎隆拉山沿途的岩须和云雾杜鹃

第二天雨、雪轮番上阵,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5米。在架设完成了嘎隆拉天池4100米气象站之后,我们继续清理落石,缓慢前进,天气越来越差,车开到4000米海拔点附近,一个巨大的落石挡在路中间,已非人力可以撬动分毫,意味着车不能再往前走了,剩下的路需要徒步。此处距离3800米待架设点尚有200米高差,大家都默不作声,自早饭后滴水未进而饥寒交迫,体能过度消耗而瑟瑟发抖。这么差天气,越晚下山越危险。

 

搭建在嘎瓦龙天池旁的气象站

 

第三天早上,我们从波密驻地赶到嘎隆拉山,看到整个山体白茫茫一片,我们犹豫不决。上山路上的雪比昨日厚了不止一倍,且有冻结迹象,大家预估山后的路况只会更差。

 

嘎隆拉山徒步线路上遇到的瀑布

 

车颤颤巍巍穿过嘎隆拉山口,南坡却是晴空万里。来了三趟终于可以一睹嘎隆拉天池的美貌,三个蓝绿色宛若翡翠般的冰湖便映入眼帘,这就是美丽的嘎瓦龙天池。伫立湖边,看着这如眼眸般纯净的天池,一种超脱于世俗的肃然起敬之意油然而生,此时此刻,终于悟到当地人为何称之为圣湖。

 

天气晴朗时看到的天池

 

天气好,心情也好,大家瞬间满血复活,我们抓住稍纵即逝的好天气终于完成了3800米处的气象站建设。

 

 

 

接地气的徒步路线

 

 

适合旅行者的嘎隆拉山经典徒步路线包括南线(8.47公里)、绕湖路线(0.93公里)和北线(9.62公里),整个徒步路线基本沿着老墨脱公路,路面坡度较缓,徒步难度系数较小。南坡极限挑战路线(2.18公里),即52k至嘎瓦龙天池,此路线经过之处坡度较大,可以走进嘎隆拉山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欣赏这种类繁多,相当惊艳的奇花异草。

 

笔者正在徒步翻越嘎隆拉山

 

自2019年嘎隆拉山两个气象站建立以后,我便和嘎隆拉有了约定,每年至少上山一次。2020年8月,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徒步翻过嘎隆拉山。

 

此次徒步任务有两个,一个是下载气象站数据,另一个是拍摄一张特别的冰川照片。拍摄冰川照片主要是受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朱海峰研究员委托,拍摄冰川照片和40年前拍的一张冰川照片作对比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专家在翻越嘎隆拉山时拍摄了一张极其珍贵的冰川照片,我们这次计划找到当年的拍摄角度再拍一张同角度的冰川照片,对比此处冰川在近40年的变化情况。

 

用相机记录的冰川消融景象

 

我们爬到半山腰时,天气晴朗,路况不错。我们拿出手机中80年代拍摄的冰川照片,寻找合适的拍摄角度,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比对,终于拍到了几张理想的照片。这时朱老师一行也到了垭口处,晴空万里已不在,瞬间云雾缭绕,冰川若隐若现,朱老师望冰兴叹,我们暗自庆幸。

 

嘎隆拉附近发现的棕朱雀和硫磺绿绒蒿

 

当我的电脑连接好气象站数据采集器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凑过来,大家很好奇,此处的水汽如此充沛,每年初春,雪崩频发,52k墨脱公路边的积雪可以达到1.5米,而更高海拔的山顶,雪能够累积多厚。我对气象数据做了简单处理之后,一条曲线出现在了屏幕,2月底嘎瓦龙天池周边的积雪竟然能够达到3米,的确不可思议。

 

嘎隆拉附近发现的冬虫夏草

 

2021年8月,我如约再次徒步嘎隆拉山,作为一个植物爱好者,这次徒步途中,我们看到了罕见的有“中药黄金”之称的野生黄精。在3800米的一个杜鹃灌丛旁边,我们还发现了几株冬虫夏草,这也是第一次在野外看到冬虫夏草,难免有些兴奋。

 

翻越嘎隆拉便是墨脱的52K

 

三年的嘎隆拉徒步经历让我对嘎隆拉有了不同的认识,回顾整个经历,真是雨水汗水似泪流,既是风雨也是晴,正如那句“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