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达孜区白纳村:念活脱贫致富“经”

中国西藏旅游  2020-11-11 11:01

白纳村位于西藏拉萨市达孜区德庆镇,距离拉萨市区30公里,平均海拔3880米。全村总面积27.6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4042.1亩,林地面积3600亩。2015年底,白纳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660户262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5户339人,贫困发生率为8%。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白纳村党支部进一步厘清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思路,多渠道培植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水磨糌粑、村集体超市、休闲林卡、草莓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铸铜手工艺品制作合作社等村组织经济实体。依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地+休闲旅游+农事体验的新型运营模式,逐步形成以旅游、服务、特色种植、民族手工业为重点的产业链条。2018年底,白纳村实现整村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2800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15500元。

发展绿水青山旅游产业,打造绿色发展模式。白纳村自然环境优美,绿草如茵,群山环绕,河流蜿蜒其间,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是西藏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智慧人物阿古顿巴的出生地,拥有“阿古顿巴母亲灵塔”“阿古顿巴灵塔”“强久灵塔”“其瓦膨吧”泉眼等自然人文景观。2019年2月,白纳村党支部提出了生态修复、发展绿色旅游的需求,得到了拉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白纳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严格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准确把握了“山脚线、道路线、水系线”这“三线”,着力将白纳沟打造成具有高原特色的“乡土植物园”旅游景区,为白纳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带来助力与活力,促进绿色旅游的发展。白纳村党支部鼓励有经营能力、经营意愿的村民小组和农牧民个人以合作社形式建设特色休闲度假村5处,累计带动800余名农牧民群众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128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

发展铸雕刻工艺产业,打造自纳民族品牌。白纳村铸铜刻工艺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西藏历史悠久的铸铜雕刻地点之一。2008年开始,铸铜雕刻工艺由白纳村党支部统一管理,实现了由作坊向合作社管理模式的转变。2009年,白纳村门拉铸铜雕刻室获得了国家级“民族手工艺传承人”称号。2012年,白纳村罗布占堆铸铜雕室获得了西藏自治区“民族手工艺示范户”称号。白纳村现有铸铜手工艺品合作社(公司)9个,带动农牧民群众就业1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5人,日工资200至800元。白纳手工艺有限公司、罗占民族手工艺有限公司、雪域金铜合作社、雪域扎西合作社参与精准扶贫产业分红,年均分红43.5万元。

发展乡村特色草莓产业,打造甜美红火名片。2008年白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巴珠赴江苏省镇江市参加基层党组织建设培训班时,学到了内地先进的草莓种植技术。2009年底,白纳村党支部决定试点,小范围进行草莓种植试验,并引进了适合本地生长的草莓品种“白兰地”。10户群众勇敢地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白纳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建设了10个草莓温室大棚。

2010年,试点种植的10个草莓大棚喜获丰收,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草莓财富商机,主动找到白纳村党支部要求加入草莓种植队伍。白纳村草莓种植最多时达到72户75栋设施温室,种植面积22.5亩,年均产量约1.2万斤,毛收入52万元。累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18户,实现户年均增收9000至10000元。草莓品种也由原来的“白兰地”扩增至“奶油”“红颜” 等7个适应高原气候且优质高产的品种。白纳村积极创新“村党支部+种植+休闲采摘”的思路,成为拉萨市著名的农牧民草蒋种植采摘基地,草莓已成为达孜区特色农业标志,被《西藏日报》、西藏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广泛报道,白纳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巴珠被誉为“草莓书记”。

发展水磨糌粑产业,打造绿色优质食品。2013年,启动了白纳村集体经济项目一白纳村水磨糌粑坊,充分发挥近郊区位优势,立足于白纳村水利资源丰富、青稞产量高、品种优良的资源稟赋不断将其做大做强。2018年,白纳村党支部在拉萨市国土局驻白纳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投资40万元对水磨糌粑坊进行升级改造。在达孜区党委、政府等多方帮助下,达孜区五保集中供养中心、达孜区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学、拉萨市流浪犬收容中心等单位成为了优质糌粑的固定“客户”,最大程度增加群众收入。同时,水磨糌粑坊的青稞原料基本从当地收购,白纳村群众年均增收18万元。现如今,“阿古顿巴糌粑” 已经成为拉萨市著名的糌粑品牌之一。水磨糌粑坊年均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达27万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3人就业,日均工资150元。

▌来源:区旅游发展厅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Bell

▌编辑:中国西藏旅游【主编:肖枫丨编辑:小卓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