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宗山博物馆: “藏地小布达拉”

  2019-11-08 16:51

▲日喀则宗山博物馆

 

宗山博物馆由于酷似布达拉宫,故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珠峰脚下日喀则地大物博,有着18个县(区),每个地方都独具特色,对于普通游客来说,如果想要一一感受各个县(区)的风土人情实属不易。还好,18个县(区)的风俗文化现在都浓缩在了日喀则宗山博物馆中,如同上海的世博园一样,很快就能“穿越”日喀则18个县(区),感受日喀则独具特色的文化。

 

 
 
 

藏地“小布达拉宫”

 

 

在古老而繁华的日喀则市区,一座宏伟的宫殿式建筑傲然耸立在城北的宗山之上,俯视着这座历经600多年风雨的西藏重镇,这便是日喀则博物馆,也叫桑珠孜宗堡。

 

作为山巅城堡式建筑群,日喀则博物馆的规模和气势仅次于布达拉宫,由于酷似布达拉宫,故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从远处看,“小布达拉宫”红白相间的墙面,在阳光的照耀下十分显眼,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也能看得到它伟岸的“身影”,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它都是日喀则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宗堡复原史

 

 

桑珠孜宗堡的历史,可追溯到600多年前。元顺帝钦封的“大司徒”强曲坚赞掌统全藏大权,将藏区划分为13个大宗,在每个宗修建了一座宫堡式建筑,集合寺庙与政府的功能。掌管日喀则事务的桑珠孜宗堡,是最后一个建造的,1363年落成,不仅建筑技巧纯熟,规模也最大最漂亮。
 

 

桑珠孜宗堡称得上西藏城堡建筑中出类拔萃的代表作。它东西向长280米、高92米,占满整个日光山顶,既高大峻拔,又典雅俊秀。只是,木石结构的宫堡,因岁月侵蚀和“文革”时期的破坏逐渐损毁,只剩城台的一些断壁残垣。

 

2004年,重修桑珠孜宗堡变成了上海第四批援藏计划的一部分。上海市政府委托同济大学牵头进行桑珠孜宗堡重建工程的前期研究、设计、招标、施工和监理。

 

2004年底,桑珠孜宗堡重建工程设计方案在成都通过全国专家论证会的鉴定。短短几个月,同济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常青等人做出了“疗伤”和“理容”两套外观设计方案。

 

“疗伤”,重在修复废墟,保持原石材肌理,使得宗堡与山体浑然一体,展现浓厚的历史沧桑感;“理容”,则强调历史无法完全复原,修复外观时力求创新,比如添加了歇山和攒尖金顶,采用红宫、白宫的色彩区分,以强化景观效果,并与扎什伦布寺的金顶遥相呼应。

 

 
而且,两种方案都是按照藏式宗山建筑尊重自然、因山就势传统,原址原貌修复堡墙,再以山地的起伏关系错落布置建筑空间,尽可能少动土石方。由于外侧堡墙向内收,墙体与山体结合处形成了蜿蜒的交界线,使建筑看上去仿佛是从岩石中生长出来的一般。

 

 
专家们的最终选择,是将两者折衷:既利用了残旧宫基,又分出了红宫、白宫。除了现代建筑骨架和细部的创新之外,更偏向于忠实还原历史原貌:舍弃了能提供漂亮景观的攒尖金顶;还在宗堡东侧留下30多米长的废墟,只加固而不修复,以求保存一页历史真实。为尊重历史,常青甚至要求设计团队把设计方案覆到历史照片上面,屋檐、门窗、楼梯和整个宫殿轮廓要丝毫不差。

 

 

2007年5月,投资总额已达4800万元的桑珠孜宗堡重建工程一期竣工,不少年长的藏族同胞对着它焚香祝祷:“简直惊呆了——太像了,连窗洞都和当年一模一样呢!”
 
 
 

日喀则的博物馆

 

 

如今的 “小布达拉宫”有了新的身份—日喀则宗山博物馆。

 

进入博物馆,一楼是精品文物展厅,这里展出的是日喀则地区出土的精品文物,不仅有古时候从内地传入西藏的明清瓷器,还有很多本土出土的珍贵文物,最久远的距今已2000多年。

 

回望了历史,那我们再去看看它现在的模样,日喀则18县(区)特色展厅就在楼上。

 

 
特色展厅采用回廊式布局,各县(区)的展馆依次排列在“U”字形回廊上。每个县(区)的展馆都有自己的风格,展示的也都是最具代表性的当地特色,还蕴含着当地特有的文化价值。比如拉孜县以藏刀而闻名,走进拉孜县的展馆就能看到精美的拉孜藏刀。

 

 

而如果说到定日县,我们会立刻联想到珠峰,一个巨大的珠峰沙盘就陈列在定日县展馆的中间。虽说是沙盘,但白雪皑皑的群山造型也气势十足 。

 

 

18县(区)特色展,会让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内通览日喀则多元、灿烂的风俗文化。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内心向往西藏神秘文化的门。

 

 

-END-

 

 

 

▌信息:日喀则旅游
▌配图:日喀则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