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在西藏转山除了冈仁波齐,这里也是此生必去的

西藏人文地理  2021-11-30 15:14

 

 
 

卡久寺

 
 
 

洛扎县境南部的洛扎河流域区,包括拉康镇和拉郊乡的大部分,是高山深切峡谷地貌的主要分布区域。在不足50千米的长度里,洛扎河的河床海拔高度由三千多米降至两千多米左右,落差约一千米。两侧谷坡的坡度一般都在30°~40°之间,部分地段甚至出现有直立谷坡而成为障谷,以致谷中无法陆路通行。

 

这一区域垂直分带明显:山高谷深,水流湍急,瀑布成串,谷坡陡立,森林密布。包括库拉岗日在内洛扎县内的四座神山流水交汇聚到洛扎镇背后名为“佳普晋”的山前。山巅之上的卡久寺是这一区域灵气汇聚地,“久”用藏语发音听起来更像“曲”,“曲”直译过来就是水。

 

来到卡久寺,除了简单的转寺,还有以卡久寺为起点两种徒步选择,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历时半天左右的转山线路。

 
 

 

#1

 

卡久寺转山.

 

 

深切的峡谷之中,一座古寺与诸多佛迹一起流传于朝圣者口耳之间。传说,大修行者们居高临下,腾空一跃就能横跨相距百米的山峰。他们曾经驻足过的地方,成为朝圣地点。

空行母化作山羊,每日稳健地跳跃于峡谷之间,给修行者送上新鲜的山羊奶,牧人察觉异样,于是在山羊脚上绑上了长长的毛线,才发现了这个惊天的大秘密,大修行者莲师在悬崖中的石洞里闭关修行了7年7月7天,从这一天开始,修行人、信众络绎不绝。

再后来朗开宁布等众多高僧圣人传承教法,最终留下了修行洞一共有108个,除此之外还留下了诸多圣水、佛迹。1586年,白玛噶布在山巅之上创建了拉章,得名为卡久格旦堆琼林。

 

以险峻著称的卡久寺转山道 图 / 张静

 

转寺庙的外转经道一圈大概需要四个小时左右。从卡久寺出发,先是逐步下到山底,然后爬上有胜乐金刚的山上,下山后再继续爬回卡久寺所在的山巅。

一路向下,挂满了松萝的高大松木从右手边的峡谷中向上耸立,像是长了浓密白胡须的老爷子,松萝的长势某种程度上可以称得上铺天盖地,彰显的是这片区域的良好生态。

途中路过南开宁布大师修行七天以后变出的一眼泉水,这处泉水解决了卡久寺的生活用水问题。然后会路过一处自然形成的一块凸出来的石头——这是弥勒佛肚子,这个“肚子”大到整个人都可以趴上去。

 

 

再往下,走到一处挂满经幡的地方,远远地就能听到水声轰响,水的源头是对面山上的三色湖和二十一度母湖。河道稍微窄一点的地方,有用水作动力的转经筒——河水不冻住,转经筒就不会停下。

据说,因为流水沿途长满了各种草药,长生不老药,所以在这里洗了头发之后,头发会又长又亮还不容易掉。

 

 

卡久寺以盛产草药而闻名。不需要刻意寻找,小株的藏橐吾长在厚厚的黑土上,小黄花也开得正艳,当地人习惯用其来治疗哮喘病;茶藨子,可以预防癌症;接骨草,是活血化瘀、消肿止咳的药效很好的药材。

 

 

信众会停了下来,在一堆石头面前献哈达。据说以前这里有一个特别大的塔,名字叫做强秋塔(强秋直译过来大概就是内心善良的意思)。大概1960年的时候发了大水被冲走了,所以现在就在原来塔的位置供石头,这座“被冲走的善良塔”受到后来人们的悼念。

 

卡久寺转山道上一处山体,远看形似莲花生大师面部 图 / 张静

 

在往前走,远远地可以看到一处“悬浮”的庙宇,那是胜乐金刚的原型,上山的路几乎是垂直的。这种垂直的路,上山比下山容易得多。

爬到山顶,能看到对面卡久寺下的莲师修行洞、南开诺布大师修行洞、象征四臂观音、文殊菩萨、金刚萨埵的山。山中云雾聚散,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位藏族老前辈形容过的“这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从胜乐金刚的原型下到峡谷底部,又开始同样地“垂直”爬升。沿路都比较狭窄,往旁边看,是直上直下的峭壁。

 

 

延伸出来一个平台,传说是空行母跳舞的地方,因此留下了一个浪漫的名字——空行母舞池。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路过的人不能径直走开,要么在这里跳上一段舞蹈,要么绕中间的石头转三圈,继续往上爬,差不多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山顶的卡久寺。

沿着弯曲狭窄的小道下坡又爬山,远处两座大山中间的一个夹缝就是莲师修行的地方。

转山道上随处可见这样的路牌 图 / 西瓜

 

离开莲师修行洞,剩下的都是爬山途中风景观光了。从高处俯瞰,有一块巨石特别像电视剧《西游记》里的释迦牟尼佛头像,周围一片郁郁葱葱。眼里只有风景,不知不觉就会爬回卡久寺。

 

卡久寺周边的羊羔花 图 / 张静

 

沿着寺院的白塔和环绕卡久寺的转经道,再往前走几步就是卡久寺的观鸟台。这里观的主要是棕尾红雉,又名“九色鸟”,这种鸟贵为尼泊尔国鸟。雄性棕尾红雉以其绚丽的毛色成为鸟类摄影爱好者们眼中的明星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