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札达土林,雄阔之美

侠客地理  2021-04-19 11:21

土林

一种形成于河湖相地层的独特流水侵蚀地貌

一般形成于中生代-新生代沉积盆地

或者是造山带的山前坳陷带

 

在我国土林的分布版图中

阿里的札达土林是

分布海拔最高、分布面积最大的土林

 

从形态上讲

札达土林以城堡状、宫殿式为特色

也明显有别于其他以柱状为主要形态的土林

显得尤其雄阔大气

▲札达土林。摄影/李忠东

 

土林主要发育于札达盆地

冬季飞临在盆地上方

皑皑白雪不但未能掩藏住大地

反而滤掉多余的色彩

 

红色调的中生代岩层

所形成的沟壑、陡壁如一支画笔

在白色的画布上时而恣肆纵横,挥毫写意

时而小心翼翼,纤毫线描

 

但大多数时候则胸有成竹,点皴笔法

将山石纹理、质感纤毫毕现

大地犹如一幅跨越千年,泛黄的山水画

▲雪点染在沟壑之间。摄影/向文军

 

札达盆地

发育于南喜马拉雅山与其北支阿依拉日居山

之间的地堑式断陷盆地

算是喜马拉雅山断块造山作用的一个“附属产品”

 

盆地的走向严格受到

北东侧和南西侧两条断裂的控制

呈北西至南东展布

▲札达盆地构造示意图。据资料

 

发源于冈底斯山的朗钦藏布(象泉河)

由东南经门士穿过该盆地

在什布奇附近切穿喜马拉雅山

流向印度河

 

在盆地中

朗钦藏布强烈切割了近水平的河湖相岩层

塑造出举世闻名的札达土林
 

 

▲札达盆地构造示意图。据资料

 

发源于冈底斯山的朗钦藏布(象泉河)

由东南经门士穿过该盆地

在什布奇附近切穿喜马拉雅山

流向印度河

 

在盆地中

朗钦藏布强烈切割了近水平的河湖相岩层

塑造出举世闻名的札达土林

▲喜马拉雅山下的札达盆地。摄影/向文军

 

我曾于2006年前往札达开展土林调查

我们的车从阿里出发

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才于深夜进入札达县

 

第二天醒来

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被土林包围

整个县城都在土林的包围之中

 

接下来的日子

我们每天穿行在土林之间的厢形峡谷

晨昏时分,纵横叠合,高耸雄岸

明暗有致的土林地貌给我们极大的震撼

▲札达土林。摄影/杨建

 

但是直到离开阿里

札达土林都无法给我一个全貌性的印象

它的分布范围、空间上的形态规律

 

在土林的世界中钻得越深、越久

越容易被它的细枝末节迷惑

越不容易看清它的真面貌

▲纵横叠合,高耸雄岸,明暗有致的土林地貌。摄影/杨建

 

所以当我在向文军的电脑上看到

他从空中航拍的札达盆地时

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皱褶与沟壑

纵横蚀刻,色调匀称

 

从空中看

它仿佛和我们在地面上看到的景观

完全不属同一个世界

▲空中俯看土林如沙盘。摄影/向文军

 

从空中看到的札达盆地

既不是我们想象的一马平川,坦如盆底

也不是我们从地面上看到的那样

古堡城廓高耸,各色土林各显其态

 

空中的札达盆地就像一个被大雨浇过的沙坑

象泉河就像一头农村犁地的犁耙

经过之处平整的土地立即支离破碎,零乱不堪

 

顺着航拍照片的指引

流水侵蚀的大地沟壑连绵

高原经年累月的风化下

层叠的土林在远处喜马拉雅积雪的峰峦衬映下

风起云涌,苍茫如海

▲喜马拉雅山下的札达土林。摄影/向文军

 

其实貌似零乱破碎的土林景观

在空中高远的视角下

似乎也有规律可循,不失有序

 

譬如

裙裾状的切沟、冲沟层层叠叠,密如麻筛

这是壮年期的土林

 

流水对土林的侵蚀作用达到最强

土林的形态也最为丰富与多姿

 

倘若你走进这里

台阶式土林、叠瓦状土林、草屋式细沟土林

哥特式土林、尖峰状土林、塔式土林等

多种微地貌形态的土林从容不迫

定会让你目不暇接

▲裙裾状的切沟、冲沟层层叠叠,密如麻筛。摄影/杨建

 

而盆地的两侧,沟谷的末端

这是土林开始形成的地方

 

流水散漫,侵蚀力还十分微弱

主要发育片蚀、纹沟和细沟

已经形成的土林就像是一双双张开五指的手掌

从四面八方向平坦的砂砾岩台地合围而来

 

它让人想起“噬食”这个词

无数的沟壑象蚕虫“噬食”着大地

▲无数的沟壑象蚕虫“噬食”着大地。摄影/向文军

 

盆地的中心

象泉河蜿蜒而过的地方

 

两侧的台地已经被剥蚀殆尽

沟谷宽阔,残丘连绵

这里的土林酷似古堡、宫殿、城廓、塔林

巍巍然,浩浩然,瑰丽壮阔

显得尤其伟岸和高大

▲水平岩层在流水的作用下形成动人的大地肌理。摄影/杨建

 

这是晚年期的土林形态

季节性洪水、经年累月的风

既是塑造它们的朋友

又是摧毁它们的敌人

 

它们终将扛不过岁月侵蚀

所有的景观都将坍塌

所有形成土林的砂、砾、泥、土都将被流水带走

了无痕迹

▲古堡状的土林。摄影/杨建
古格王国都城遗址

位于象泉河南侧的一座城堡状土林之上

这是典型的晚年期的土林形态

周围山体已经剥蚀殆尽

这里四面临空,绝壁陡立如削

 

整个王宫遗迹和山体浑然一体

似乎从一开始就“生长”在一起

从向文军的航拍照片上,若不仔细观察

很难分辨哪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土林

哪一部分是人工建造的王宫

▲和土林混然一体的古格王国都城遗址。摄影/向文军

 

其实王宫

本来就用取自土林的泥土制成土坯建造而成

彼此物质相同,自然混然一体

 

传说早在古格之前

更加古老的象雄部落就以阿里为中心建立象雄王国

甚至有学者认为,这里先前就是象雄王宫的遗迹

 

古格王朝在象雄的领地建立王国

在象雄王宫的基础上建立王宫

王朝更迭,物是人非

历史的烟云从来如此

▲土林围绕中的古格王宫。摄影/李忠东

 

象雄之后,这里成为吐蕃的领地

公元9世纪下半叶,吐蕃灭佛引发内乱

其中吐蕃王统的一支——吉德尼玛衮逃亡到阿里

通过联姻的方式取得这里的统治权

形成以今克什米尔的列城为中心的拉达克王朝

以今普兰县为中心的普兰王朝、以今札达县为中心的古格王朝

 

拉达克、古格、普兰

由外及内形成了历史上的的“阿里三围”

所谓三围,是当时人们对三处分封地的地理环境的形象化描述

▲清晨,阳光照耀古格王宫。摄影/李忠东

 

无论是象雄还是古格

选择这座城堡状的山体修建王宫

看中的无非是这里易守难攻的地形

 

从今天的考古数据看

300余座殿堂房屋,数百个洞窟,数十座碉楼佛塔

从地面到山顶依山而建近300米高

 

山腰的红庙、白庙

山顶的殿堂巍然屹立

各个建筑之间更以无数的隧道和暗道相联

 

然而天险终是一把双刃利剑

当拉达克的来敌将这里团团围住之时

高高在上的王朝既无后援亦无退路

免不了覆灭的结局

 

如今

在遗迹周围散落的大量鹅卵石

藏尸洞中还保存着无数无首尸体

据说都是那场战争所遗留

▲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古格王宫。摄影/向文军

 

 

战火摧毁了城堡

黄沙淹没了豪杰

 

拥有七百年历史、十六位世袭国王、十万人之众的王朝

竟然就这样灰飞烟灭

瞬间成为一堆废墟

 

当年来敌围城之时

王朝治下的十万之众

消失无影无踪?

▲历史风云中的古格王宫。摄影/杨建

在形成札达土林的地层中

曾发现三趾马、小古长颈鹿、犀类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

它们曾经也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这片土地,还有多少未解之谜?

▲这里还有多少未解之谜?摄影/李忠东

 

本文部分内容发表于2017年第09期《中国国家地理》

本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