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摩旅独行 探秘羌塘》 (二)

  2021-01-08 11:27
摩旅独行  探秘羌塘
(二)

扎西旺堆
 
探访孜珠山      感钟灵毓秀之地天下奇观
偶遇新“72拐”    叹凌霄冲天之径藏地天路

【10月9日,晴】
       
今天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一早离开江达县城,我精神抖擞地朝着昌都、类乌齐方向前行。出了江达县城,感觉山色绿油油的,植被覆盖率挺高的,整个天空、山峦都是洁净无比。
       摩托车发出有节律的“哒哒”声,在盘山公路间清脆地回响。忽然,一个土狗大小的黄色动物出现在一个小山谷口,也许是突然发现了我,大尾巴扬起尘土,偶尔驻足回眸,但还是飞快地往山谷深处逃遁,定睛一看,是一只狐狸。由于来不及取相机,只好用手机抢了几张照片,但结像太小了。
       此时,一辆满载行装的摩托车从我身后行驶而至,停在我左侧。一打量,骑车人身材魁梧,头盔和墨镜遮掩着容颜,一身装束与我风格相似,也是一位长途旅行的摩友。我们彼此开心地问候并自我介绍。我“礼貌地”地问到:“帅哥你是80后、还是90后?”结果,问出来了个与我是“同年老庚”,还是隔壁安徽的,一个人进藏,与我的线路基本一致。于是,相互加上微信并帮助对方拍了一些骑行的视频和照片。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有着相同情趣的“同年老庚”会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突然邂逅!


       昨晚获悉:有四位上月进藏采风的影友返程正在昌都市,今天将路过江达县城。于是,我们约定相向而行、途中会师。翻过海拔4240米的雷集拉山口,我和一位影友开通了“位置共享”,直到12:00许,“位置共享”中两个光点终于重合了!他乡遇故知,五位摄影发烧友不期而遇,五张笑靥都洋溢着“古铜色的童颜”。满脸惊喜、满心欢快、满口寒暄、满眼感动、满怀激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抓拍”、第二件事就是“合影”、第三件事就是“直播发圈”!几位路过此处的藏族少女,看到我们“沸腾”的合影场景,都驻足不前,一位名叫“才旺巴果”的女孩居然主动加盟合影留念!
       世间所有的人都是行路人,心灵感应的频率吻合,脚步的声响才会共振,划过的轨迹注定重叠。也许,你就在赶来的路上……

       翻越海拔4481米的宗拉夷山口,就离开了江达县境域,然后沿着景色宜人的河谷地带快速前行,近18:00抵达昌都,给摩托车加满油后,迎着夕阳继续翻山越岭前进,夜幕降临后终于抵达了类乌齐县城。
【10月10日,晴】
       
连续多日的不停奔波,实在太过疲惫,昨夜一觉睡得很香很沉,早上很晚才醒来。一睁眼,窗帘都透着耀眼的亮光,窗外已是阳光普照,一看时间已临近中午,早餐、中饭只好合二为一了。饭后,顶着午时强烈的阳光启程了。客栈门口就是类乌齐县政府,男女交警正英姿勃发地在路口执勤。此刻时近午时,街道、广场都十分清静、和谐,清晰地展示了高原城镇的模样,与昨晚灯火阑珊的广场众多藏族同胞自发跳锅庄舞那祥和热烈场景相比,迥然不同。
       离开类乌齐一路向西,蓝天、白云、阳光、经幡一样都不少,偶尔空气中还嗅出一种特殊的牦牛干粪的香味,这种味道能再次提醒自己就在高原! 前面路旁,停着一辆插满了经幡的红色人力推车,车上载满了日常用品和必备行头。3个月前一家五口就从四川德格县老家出发,缓慢地三步一叩首前往拉萨朝圣,年轻的父母和三个快乐的孩子,脸上都洋溢着真纯的微笑。有信仰的人,心中总是充满希望,怀着初心执着地去践行。

       今天的目的地:孜珠寺,是此行必去的地方。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孜珠寺位于西藏昌都地区丁青县沙贡乡境内的孜珠山上。孜珠意为六座山峰,这里异峰突起,挺拔险峻,怪石嶙峋,禅祠叠叠,气势恢弘,庄严神奇。这座寺庙已经成为研究藏族古老雍仲苯教的重要场所。

       在一个丁字路口,离开317国道左转,跨过一座小桥进入一个幽深的峡谷,沿着小河往南前行。不久,又到了一个非常不起眼的丁字路口,左侧看似一个乱石土坡,居然就是上山的路口,一转进去就摩托车只能挂上一档、拧着大油门吃力地攀爬陡峭的土坡、然后立马急转弯。喔!一开始,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这条天路,用诸如坎坷、曲折这样的词藻去形容都不够贴切,基本上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的那种走出了来的盘山“公路”:泥沙碎石、超级陡坡、180度折拐……只有去亲身体味,才知难度系数。摩托车“吭哧、吭哧”地只能以一档朝着孜珠山蠕行攀爬着,崎岖的盘山路没有一尺平坦,且坑多、沟多、滚石多,旁边就是悬崖峭壁。在4千多米海拔的高度,超负重的摩托车可坚决不能熄火、倾倒!骑行摩托车或驾驶汽车以来,这种路况对我来说真是“大姑娘坐轿子--头一回”。不知过了多久,终于上山了。此时,我和摩托车从上到下都灰头土脸,满头满身的汗水将头盔内衬和内衣全部浸湿……山风吹来,寒意袭人。

       不言艰难不言困苦,回报我的就是难以释怀的收获:无限风光真的就在险峰!以前看过一些孜珠寺的图片或视频,虽具视觉冲击力,但经过千辛万苦身临其境的感受,只能用震撼心灵、叹为观止来诠释。太阳渐渐西斜,金灿灿的阳光将孜珠山照耀得更加巍峨神奇、远处祥云翻卷、缓缓飞来;依山就势、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孜珠寺建筑群气势雄伟,金碧辉煌的孜珠寺主殿庄严肃穆,透露出一种神秘威严。也许是一场法事刚结束或课堂放学,一些小喇嘛三三两两欢快地从主殿走出来,有的轻声细语,有的谈笑风生,缓缓来到操场、山路旁的过廊……好一派祥和悠然的氛围,好一个仙山神宇的胜境!
       我临时决定:今晚不下山!于是,左寻右问,到处打听山上是否有客栈,结果总是落空,一直找不到住处,这哪里有地方可以容身?细细想来,这可是寺院和佛学院啊!一些自驾游的都准备蜷缩在车里过夜。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个土坯矮墙院内,遇见两位正在嬉戏、满脸稚气的小喇嘛,我继续抱着极大的希望上前打招呼:“扎西德勒!小帅哥你们好!”他们可能是很少与外人接触,显得很腼腆。我接着就开门见山提出今晚要找住处的想法。其中一位说:“你等等,他家有房子,我来问问他!”于是,把那位自家建有房屋小伙伴从附近喊来了。三位小喇嘛细声商议了一下,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同意让我今晚与他们住在一起。经过交流获悉,他们是同学,这两位也是长期寄宿在他家的。
       于是,三位小喇嘛主动地帮我拎行李、提背包,沿着陡峭的土坡路和寺庙小屋之间的小道,领着我走进了一幢老式藏家小屋,屋内有好几间房间和一个很大的客厅,一进屋感觉非常暖和。客厅三面靠墙处,放置了长长的条形木椅,还挺宽的,头尾相连形成了大“U”形,前面并行放着一圈红色的茶桌,客厅中间有一个立着长长排烟管的取暖生铁炉。
       总算落实了今晚住的地方,于是就赶紧脱下笨重的骑行服,换上轻便保暖防风衣服,扛起一大堆摄影器材,顶着刺骨寒风朝山坡上登去,拍摄黄昏前的醉美景色……摄影的魅力在于沉浸、沉醉、沉迷,所有的光韵、韵律、律动、动感、感染都会紧紧扣牢你的心门!夕阳依依惜别大地和山峰,挥洒迷幻的彩霞作别不舍的蓝天。山顶狂风呼啸,催促着同样不舍的我。
       回到藏家小屋,立刻感受到了温情:孩子们帮我拿被子、倒开水、盛米饭。在客厅里,大家一起开饭了,尽管只有小白菜和老干妈辣酱,但吃得太香了!他们分别出生于2000、2001和2002年,在这里学习了十多年。他们身着深红色袍子,彬彬有礼、腼腆单纯,红扑扑稚嫩的脸蛋始终充满着微笑,一言一行非常优雅从容。他们与我很亲近,在晚自习前后都围着我聊天,我们加上了微信,相互转发各自喜欢的信息。藏族歌手亚东都是我们共同的偶像,我们都能唱《思念》;当我播放我最喜欢的《布达拉》的时候,他们都异口同声地用藏语熟练和唱……我们丝毫没有名族、年龄、文化、地域的沟壑,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憧憬美好是永不褪色主旋律。 孜珠寺的子夜星光闪烁,每一颗明亮的星星都是世间万物真爱的许诺!
       当晚,我就睡在客厅长条木椅的棉垫上,还算是比较宽,虽然有一床被子,由于孜珠山山高气寒,感觉还是不够,于是首次启用了睡袋,这床羽绒睡袋还是2003年首次进藏买的,还很新。孜珠山的夜晚静悄悄,客厅里除了我以外,还有一只不睡觉的大老鼠……

【10月11日,晴】
       
经了解,此处太阳升起的时间约7:00。早晨6:30就被闹钟叫醒,屋外依然漆黑。我赶紧起床,出门前也没吃任何东西,一心想着拍摄,背上相机和三脚架就摸黑前往对面山坡。摄影器材沉甸甸的,我大口喘着粗气、飞快登坡,到了拍摄点位后,利索地支好相机、手机。这时,才注意到地上有霜,清晨的北风劲吹,顿觉寒气袭人,空腹更使人觉得奇冷。出门走得急,连帽子都忘了带来,还好有个蓝色的头套可以对付一下。
       环顾四周,山坡上只有我一人、一台相机在独享“霸王餐”。独拍,对我来说既是一种“奢侈享受”,更是一种“无极境界”,独立思考,安静拍摄,无人打扰,纵观多年我所有最好最喜欢的图片几乎都是“独拍”而产生的。顺便发表一下个人看法:时下“群殴式”、“群导式”摄影现象,既是资源浪费,更像是闹剧,这样的“创作”绝对不可能产生有创意的艺术作品。
       东方渐渐透亮,温暖的阳光撒满天空,迅速“点亮”了孜珠山尖顶,山腹间寺院鳞次栉比的房舍慢慢地“跳出”了长夜的笼罩,勾勒出淳美的轮廓;飞鹰在山谷上空盘旋、鸣唱,旭日映照下,一个个金光闪闪的亮点在忽上忽下移动……神圣的孜珠山、孜珠寺又迎来了崭新的一天。
       天色已大亮,收获满满,该收工下山了。于是,怀着不舍开始收拾摄影器材,再次肩扛手提地返回住处,三位小喇嘛已经去上早课了,我泡了一碗方便面当作早餐。从房间到摩托车停放处有数百米距离,沿着土坡小道,分三次把行李搬上来,全部搬完后,我伸直腰身、昂起头、长开大嘴喘了个痛快。缓过气后,将大件行李捆绑好。然后,再背着相机顺着寺庙间的小道朝孜珠寺主殿和孜珠山天门方向去拍摄了一番。
       准备启程了,用微信给三位小喇嘛留言道别后,给摩托车点火发动、开始起步下山,又继续迎接一场“恶战”。沿着昨天上山“返祖盘山路”缓缓骑行、谨慎过弯。上山不易、下山也不易,后座上的沉重的大包直压我的腰背,额外给双臂膀增加了负担。陡峭加急弯、坑沟加滚石的山道,摩托车也只能挂二档在悬崖峭壁间盘桓。我紧张得不敢大声喘气,憋着一口气、铆足一身力,谨慎驾驶,缓缓下行。下山后,两个臂膀酸胀难耐,浑身直冒虚汗。为了精确计算这段路的长度,今天特地设定了里程差,整个“返祖盘山路”长11.5公里,下山耗时40分钟(上山接近1小时)。终于又回到317国道,摩托车继续欢快地向西前行。
       不久就到了丁青县城,县城和郊区大面积新建的民居造型新颖、色彩搭配漂亮,但到了远郊却还有不少是“土坯房”,城乡差距还依然存在。丁青,藏语意为“大台地”,古称“琼布”。县城旁的山崖上,用藏汉两种文字篆刻着“琼布丁青”非常醒目,远远就能看到。

       离开丁青,继续朝着巴青方向前行。临近黄昏,快到海拔5089米的安吾拉山口时,我停下车来想拍摄远处的浅粉色的雪山。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只中等体格的小狐狸在注视我,虽然对我很警觉,但一直在观察我,也许是发现我对它没有危险,慢慢地还是在我附近随意活动。于是,我就把它作为主角开始拍摄了!这位“演员”还挺“入戏”的,让我拍了个尽兴。尽情地拍着小狐狸,不知不觉夜幕已降临,这小精灵也悄悄地离开了,渐渐地消失在远处昏暗的山脊线外。翻过安吾拉山口后,遇“桥梁断裂请绕行”提示,只得在一片漆黑的荒野里,踏上了一条十多公里标准的“搓板路”,并强忍前车扬起的滚滚灰尘的蹂躏,灰头土脸的驶进了巴青县城。

       西藏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此行主题“探秘羌塘”主要就是看看它们生存空间与环境,就我所遇到猕猴和狐狸光顾公路的现象,我们可以认为它们缺少足够的食物,“铤而走险”将自己置身于危险境地来觅食。 都说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但多少年来,人类中的一些“以吃为荣”者就一直在吃朋友。
【10月12日,晴】
       
上午出发前,将摩托车的空气滤清器滤片进行了更换,昨天在高海拔垭口就感觉动力有衰减,估计是过滤器片积尘多了,今天拆下来看确实有点脏。出了巴青县城不久,又看到了一家五口从青海出发去拉萨朝圣:男主人驾驶一辆三轮摩托车拉着两个孩子和随行家当,两位女士则一路大拜一路朝西,两个孩子不时从小窗户往外探望……藏族同胞这种虔诚方式的朝圣,一路上常常能遇到。按照导航,从巴青县到比如县,要沿国道317、省道303,绕个大圈,里程170公里。刚从巴青县出来数十公里就有个岔口,交通指示牌显示“比如”。估计是新路,看了一下导航还没有数据和信息,但从地图的方位判断,这条路一定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斜边”。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即左转驶入。这条路很新,也很冷清,基本上就我一人一摩托在奔跑。一路往前,不时关注导航,很久都没有任何信息出现,就连一根线都没有出现,只是一片空白。

       只有凭着经验和运气走吧!走着走着,一条深色的土路一直往一个大山谷里延伸。要进山了,这个路就开始变了样:路前方和两侧都是灰黑色的基调,路是黑色碎颗粒的“返祖盘山路”,左盘右旋一直盘向蓝天。行进在偌大的山谷之中,不时刮开一阵阵灰黑粉旋风……我已身处灰黑的浑沌世界里,摩托车以一档顽强地往山谷高处、深处挪动,一个人在默默地位移,宛然一只蚂蚁攀爬、犹如一颗尘埃在漂泊。在灰黑的“气溶胶”中不知道转了多少圈,渐渐地感觉“天亮了”!终于到了山垭口:康庆拉山,海拔5300米!318国道的“72拐”,与其相比,难度系数真的小不少。不走不知道,这一选择比老路不仅近了150多公里,还节省了几个小时时间,更大的收获是发现了新秘境、新“72拐”。比如县居然深藏着这么一个让人震撼大山!

 
 
本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