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反馈

透过他的镜头,看真实存在的喜马拉雅

日喀则旅游  2020-12-21 13:23
法国导演埃里克·瓦里(Eric Valli),有一部著名的作品——《喜马拉雅》。他擅长于拍摄山区风景,算得上是喜马拉雅山的专家。

Eric Valli描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拍摄对象面前消失,在丰富的文化与传统、在令人惊叹的大自然面前消失。我会变成墙上的一只飞虫,观察倾听那些人的生活。”他不是古老生活方式中的闯入者,而是倾听者和学习者。

从十七八岁时,他便踏上了梦想的旅行,在46年的旅行当中,和无数人相遇,用镜头打开他们背后的故事。神秘的喜马拉雅雪域高原在Eric Valli心中,占据了特殊的位置。

在雪域高原上,Eric Valli拍摄了一组风光人文照片,记录了喜马拉雅的美景和当地百姓生活,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喜马拉雅,展示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战胜恶劣自然条件的顽强精神。

 雪域高原的风光 
 
在Eric Valli讲述的故事里,最迷人的一部应该是发生在位于喜马拉雅高山险阻处,那里承接着喜马拉雅最后的冰雪之脉。这也是电影《喜马拉雅》的故事发生地。

云雾中的村庄
© 埃里克·瓦里

山的结构造型

© 埃里克·瓦里


一户人家

© 埃里克·瓦里

山势

© 埃里克·瓦里

河流上的绳索桥
© 埃里克·瓦里

悬崖绝壁上的路
© 埃里克·瓦里

雪山与村庄
© 埃里克·瓦里

清晨的小村子

© 埃里克·瓦里

村庄的暮归
© 埃里克·瓦里

丰收的村庄

© 埃里克·瓦里

秋季的草场
© 埃里克·瓦里

秋天的村庄
© 埃里克·瓦里

日照金山
© 埃里克·瓦里

河谷里的寺庙

© 埃里克·瓦里

冬天的村庄
© 埃里克·瓦里

冬天的梯田

© 埃里克·瓦里
 
 雪域高原的人们 

《喜马拉雅》搬上大银幕,邀请的都是当地藏族出演,一切取材于真实。

在Eric的镜头里,这里的人们以一种不曾相识的远古方式与自然相惜:他们有粗制的发辫,古铜的皮肤上是太阳的颜色,带着野性十足的自信与勇气。

开心的孩子

© 埃里克·瓦里

穿着传统服饰纺线的妇女

© 埃里克·瓦里

朴素的老者
© 埃里克·瓦里

当地妇女的美容方式

© 埃里克·瓦里

当地宗教的舞蹈
© 埃里克·瓦里

喝特制酒的巫师

© 埃里克·瓦里

藏医的一种治疗方法
© 埃里克·瓦里

用水磨磨青稞

© 埃里克·瓦里

黑帐篷里的一家人
© 埃里克·瓦里

风雪中的母子

© 埃里克·瓦里

“这就是自然与文明的距离,至今依然是,那里没有电,没有马路,没有商品,甚至没有树,但那里有真正活着的人,他们穿越高山峻岭,砍柴生火,对酒高歌。”

人物
© 埃里克·瓦里

人物

© 埃里克·瓦里

人物
© 埃里克·瓦里

人物

© 埃里克·瓦里

人物
© 埃里克·瓦里

电影中的主角

© 埃里克·瓦里

人物
© 埃里克·瓦里

人物

© 埃里克·瓦里

人物
© 埃里克·瓦里

人物

© 埃里克·瓦里
 
 高原人们的生活 
 
这个原始的村落是Eric Valli在徒步时发现的,生活还是相当纯朴原始的。村子世世代代靠运盐为生,村里每年最重要的事,就是要用牦牛队背着村庄的盐,长途拔涉横越整个山峰,去另一个部落交换粮食。
 
运盐的牦牛在雪山间就像一条漂浮着的黑丝带,他在这里住了下来,和当地藏族人成为好友,一住就是20年。他在此拍摄的《喜马拉雅》影片入围了第7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以及2000年欧洲电影最佳摄影奖提名,并于当年获得了恺撒最佳摄影奖和音乐奖。

村庄的生活

© 埃里克·瓦里

村庄的生活

© 埃里克·瓦里

熬制牛奶的母亲

© 埃里克·瓦里

田地里的妇人

© 埃里克·瓦里

剃羊毛

© 埃里克·瓦里

制作羊毛制品

© 埃里克·瓦里

纺织

© 埃里克·瓦里

磕长头

© 埃里克·瓦里

绘制唐卡

© 埃里克·瓦里

村中集会

© 埃里克·瓦里

村中娱乐活动

© 埃里克·瓦里

村中的射箭活动

© 埃里克·瓦里

牧羊人

© 埃里克·瓦里

雪山与牧羊人

© 埃里克·瓦里

牧羊人剪影

© 埃里克·瓦里

《喜马拉雅》中风吹暴雪来时,牦牛队运盐之旅的艰辛危险被毫不夸张的呈现给观众。人类用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方式与自然相争,终又归于融洽,文明所带来的一切都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最质朴的生命本身。

雪中赶牛人

© 埃里克·瓦里

赶牛人

© 埃里克·瓦里

运盐牦牛队

© 埃里克·瓦里

运盐牦牛队中途休憩点

© 埃里克·瓦里

运盐牦牛队

© 埃里克·瓦里

“当地文化已像冬雪一样慢慢消融,如果我们齐心合力拍摄出这部电影,那么以后我们的子孙就可以通过它了解祖辈曾经有过的生活”。
 
——Eric Valli
本月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