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源时尚
-National dress-
1
ZHAZHA
扎扎服饰
来源:措美县人民政府网站
走进措美县扎杂村扎扎服饰合作社展室
你会看到色彩艳丽的扎扎服饰
相传有一次文成公主来到扎扎草原
与牧民们饮酒畅欢
醉酒的少女把酒洒在了公主的肩上
公主的头发也弄散了
松赞干布随后赶到,公主来不及整理
反穿了湿透的衣服去迎接赞普
扎杂妇女看到后,纷纷效仿
这便是国家非遗–扎扎服饰的由来
扎扎服饰最大的特点是针脚要走在外面
贴边都外露,看起来就像是反穿了衣服
服饰的衣领同藏装普遍的大斜襟有别
更像是直身的袍子
从花氆氇帽到甲黔彩靴
扎扎服饰有一套特色的穿衣风格
帽子由彩色氆氇制成,十分精致
甲彩靴底厚、皮面结实、美观舒适
这种彩靴在旧西藏就已经很有名气
当时,哲古宗给地方政府缴税的事务
除了牛羊肉等特产外,还有“甲黔”彩靴

扎扎服饰
肖枫/摄
其邦典花色多为“查青”(宽条纹彩虹色)
腰围很特别,彩色氆氇上饰以
铜钱等传统图案花纹,养眼又暖身
腰饰以皮线用三段铜钱和各色珠子串起
末尾缀着多枚小铃铛
可用“环佩叮当”形容
如果你到了扎扎草原
别忘了一睹扎扎服饰的风采!
2
LUO BA
珞巴服饰
来源:山南市人民政府网站
头戴藤帽、身着短衣、打着赤脚、
佩戴彩珠、海贝等装饰品……
这是来自远古的民族–珞巴族的服饰穿戴
珞巴族长期生活在高原峡谷
服饰由早期的采集、狩猎服装演变而来
他们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
男子以黑白相间的条纹为主
方便狩猎和融入大自然
而女子在黑白相间的基础上会嵌入彩色
珞巴服饰
贝尔/摄
珞巴族上身衣服是由“达努”
(瑞香树皮)等植物纤维纺织的土布
缝制而成的长条浴巾状
多为黑色、红色或白色相间
以竹针代替扣子,没有领、袖等设置
腰部衣服上缀有十二个海贝串成的圆球
男子头戴藤蔑编的藤帽
帽子上方是形似鸟嘴的装饰
再插上两根鸟羽
帽子后面还会带上竹编的“巴觉”
据说是为了预防打仗时
敌人从后方袭击而设置的
来源:隆子县文旅局
鲜为人知的珞巴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没有关于本民族的历史文献
而珞巴服饰则成了最宝贵的珞巴遗产之一
这些简朴的衣服、华丽的装饰
在山南的深山处,闪闪发光
3
YANG ZHUO
羊卓服饰

在”皇家园林“嘎玛林草原
你不仅能体验到“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
还能看到这个草原上流动的美丽风景
–极具地方特色的“羊卓服饰”
羊卓服饰
羊卓的帽子式样甚多,犹以“乌折帽”出名。相传仓央嘉措为剃度授戒到浪卡子途中,走进西藏盛有名望的巴纠塘大草原时,遇见“棍如”(今指苏格)、“赠如”(今指洞加),两部落头人及牧民为争夺草原而争斗。倾听他们诉说后,他把头束放在两部落人中间,左右手的拇指分别直指“赠如”和“棍如”头人,后一言不发就启程了,两部落头人深思良久后,彻底结束了两部落之间的草原纠纷。为了永记这一化干戈为玉帛的日子,后来,“赠如”妇女的发辫放在左边,“棍如”妇女的发辫放在右边,并且“棍如”妇女将相似于当年仓央嘉措头束的黑氆氇头巾叠成三角形戴在头上,顶头角指仓央嘉措,前后角分别指“赠如”和“棍如”,便有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乌折帽”。 (参考资料:浪卡子县人民政府官网)
4
MEN BA
门巴服饰
山南市旅发局/提供
漫山遍野的杜鹃,美丽的门巴族姑娘
一抹抹艳丽的红色挤满了郁葱的山谷
红色,自古以来就赋予了“喜庆”的寓意
而在错那县勒乡,因为门巴族的繁衍生息
红色成了这里习以为常的颜色

门巴族
错那市旅发局/提供
门巴服饰采用氆氇为原料
颜色多为朱褐色或红色
他们还爱穿牛皮软底花长筒靴
靴底与帮用牛皮缝制
靴筒也是用红氆氇缝制
靴面用黑氆氇缝制,靴筒高至膝下
衣服主体是红色,配件也是红色
整体着装看上去就很“喜洋洋”
错那市旅发局/提供
每逢重大节日或者活动
你会发现勒布沟的村居里、山野间
跳舞的、歌唱的、采茶的……
有着许多夺人耳目的“小红帽”
门巴语把这种帽子叫做“八拉嘎”
帽顶是用蓝色的或者黑色氆氇做成
帽子下部是用红色的氆氇做成
翻沿是黄褐色绒包蓝布边,并要留一缺口
戴帽时,男子缺口在右眼的上方
女子缺口往后,帽子下沿有条彩色的辫子
这些“小红帽”们
诉说着门巴文化的源远与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