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两岸看西藏】雅鲁藏布江源头: 三代人的“边贸梦 ”

2019-09-11 1,049

  发源于仲巴县中尼边境的雅鲁藏布江,自西向东奔流出青藏高原南部,经印度、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连接东亚与南亚,这条大河的孕育似乎冥冥注定了一种互联互通的命运。

  在喜马拉雅山麓,漫长而严寒的冬季阻挠了人们相互交往的足迹。当太阳渐渐照向北回归线,冰山融化、雪水渐次汇入雅鲁藏布江,一个个山口也豁然敞开,成为最早的贸易通道。

  早在2000年前,珠珠宗(现在的仲巴、萨嘎县境)境内的扎布耶查卡原盐已是畅销南亚的最好产品。每当茵茵绿草长满高原大地、牛羊漫步山坡的时候,一群来自远方的客人赶着马匹,载着粮食、珠宝,跨过喜马拉雅山的天然险阻,来到一个个固定的贸易场所,换回生活必需品。

【天河两岸看西藏】雅鲁藏布江源头: 三代人的“边贸梦 ”

  图为仲巴县霍尔巴乡亚斯玛边贸市场。记者扎巴旺青摄。

  在仲巴县,至今还能听到这样的传说:珠珠宗原盐、吉拉牦牛、霍尔巴绵羊被誉为“阿古卓巴三宝”,备受南亚各国的青睐。在今天的帕羊镇岗久村、帕江乡查日村、隆嘎尔乡隆嘎村、拉让乡马永村、亚热乡里孜村均有过驿站(今天所说的旅社)。仲巴县霍尔巴乡亚斯玛边贸市场曾经也是商贸交流中的一个重要站点。

【天河两岸看西藏】雅鲁藏布江源头: 三代人的“边贸梦 ”

  图为亚斯玛边贸市场上尼泊尔商人在购买商品。记者扎巴旺青摄

  亚斯玛边贸市场位于皑皑冰川脚下,雅鲁藏布江上游支流之一的错娘河蜿蜒而过。时值8月,这里正在举行今年的季节性边贸活动,一个平坦的草坝子上扎着40多顶帐篷。站在这里,一头是一望无际的草场,一头是连绵横亘的喜马拉雅山脉。帕羊镇聂康村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次杰是他们村参加边贸活动的领队。他告诉记者,自己的爷爷少时在这里参加过贸易活动,给他留下了些许热闹的印象。清末民初,列强侵扰南亚各国,我国也倍受欺凌,仲巴往南亚的商贸往来中断。

  再次看到热闹的边贸市景成了爷爷生前未能完成的梦,而孙子次杰实现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逐步恢复了里孜、欧姆丁丁、亚斯玛等边贸市场,次杰也吃上了“边贸饭”。不过,祖辈们世代沿用的马帮运输早已经变成了卡车运输,贸易的内容也由原先的盐马贸易换成了新的内容。

  这次,聂康村藏毯合作社带来价值40万元的民族手工品。次杰说,除了带来合作社的藏毯外,还有酥油、方便面、洗洁精、酥油机、砖茶等各类生活用品。

  “这几年边贸市场的交易量越来越大,下一步,我想借助做边贸的机会,带领合作社再生产一些更有特色的产品,做大做强特色边贸。”次杰跟记者聊起了自己的想法。

  在次杰摊点不远的另一边,来自尼泊尔的商人扎西正在和小姑娘拉姆还价。今年是扎西来亚斯玛边贸市场进行贸易的第8年。

  “ 中国人都很友善,交易量也大。当地干部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在这里做生意各方面都有保障。”尼泊尔商人扎西对着拉姆竖起了大拇指。

【天河两岸看西藏】雅鲁藏布江源头: 三代人的“边贸梦 ”

  图为放暑假的拉姆在帮着父亲售卖商品,记者扎巴旺青摄

  拉姆是跟着她爸爸一起来的,他们带了20多万元的货物,门店开张第五天就已经卖出4万元。

  拉姆是陕西航天职工大学的一名学生,学的是护理专业,趁着放假,来山上给爸爸帮忙。拉姆会讲英语还会一些简单尼泊尔语,对爸爸的生意很有帮助。

  拉姆告诉记者:“现在,一天大约能卖将近六七千元的货物,一年的学杂费基本上算是赚够了。”

  “那毕业后是否想从事护理专业?”记者问。

  “我内心还是想多学一门外语,将来做边贸生意,毕竟现在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了,和我们做生意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了。”拉姆腼腆地笑了笑,告诉我们。

  短短15天贸易,亚斯玛边贸市场进出口总额达到了3847.5475万元,同往年相比增长量达2015.2335万元,同比增长56%。

  近年来,我区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加大开放力度,逐步强化口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建立健全口岸管理制度,促进了边境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在离亚斯玛边贸市场不远的里孜口岸,国门、联检楼、备勤用房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当中。

  面向南亚开放,仲巴县正在搭上“一带一路”的快车道。同时,也搭载着次杰和拉姆们的边贸梦。(记者 张斌 何宝霞 扎巴旺青 李海霞)

本站在建设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若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日内删除。

玩转西藏 西藏资讯 【天河两岸看西藏】雅鲁藏布江源头: 三代人的“边贸梦 ” https://www.51wzxz.com/14330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