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边境小康村建设见闻:山乡巨变从何来

2018-11-12 130

近日,记者深入西藏自治区山南市边境乡村采访时看到,大山深处楼房林立,屋舍俨然;道路交通,规划井然;乡风文明,户户乐业,人人思进。与之前记者印象中的乡村迥然不同,真可谓是新时代新发展新面貌。是什么力量催生了山乡巨变呢?记者不禁去一探究竟。

人居改善覆盖全乡

从洛扎县城出发,沿着曲曲折折的山路,翻过大山,随着溪水流来的方向一路前行便来到拉郊乡。初冬的拉郊乡层林尽染,水鸣山涧,景色宜人。

拉郊乡变了,变得让人惊喜!与之前的闭塞发展滞后相比,如今井然有序的楼房,宽敞的小院,尤其是那鲜红的屋顶和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格外引人注目。整齐的太阳能路灯,干净的水泥路,现代气息浓烈。这还是之前那个落后的拉郊吗?记者有些疑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走进拉郊村村民罗布次仁家时,他正在院子里自建厨房。

罗布次仁告诉记者:“新房是二层小楼,一共200平方米,每平方米平均造价2100元,党和政府承担造价的70%,村民自筹30%。此外,驻村工作队还为每户人家争取到了3万元装修款。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我们不可能这么快过上小康生活。”

拉郊村村委会主任扎西桑珠说,该村59户人家包括五保户在内都享受到了边境小康村建设的“红利”,不仅如此整个拉郊乡69户人家都建起了现代化的“小康房”。

谋长远致富路宽

居住条件改善了,生活水平也得提高。

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勒村于今年3月28日完成了边境小康村建设,在住上现代化楼房的同时,目前24户人家办起了家庭旅馆,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富裕路”。

勒门巴民族乡所在地勒布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山清水秀,飞瀑流涧;特别是清晨的勒布沟,山在云中,人在雾中,鸟语花香,宛如仙境。“早在2015年规划特色小城镇建设时,我们就与群众不谋而合想到了办家庭旅馆。”错那县政协副主席、勒门巴民族乡乡长普巴高兴地向记者介绍。

纷至沓来的游客既促进了当地人与外界的交往交流,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头脑灵活的群众试着办起了家庭旅馆,古如一家是当地敢于吃螃蟹的少数几户人家之一。今年62岁的古如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他说:“现在,农家乐有两间房共有10张床位,每床每晚50元,一年下来有一两万元的收入。”

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勒门巴民族乡还带领群众做大做强茶叶产业。“这几年,随着我们对原有茶叶品种的改良,改进制茶工艺,勒仓莲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普巴告诉记者,他们还将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茶场带动致富的能力。此外,他们将扩大辣椒种植规模,拓宽群众的致富渠道,让小康路越走越宽阔。

走市场日子变样

洛扎县色乡不仅有优美的自然资源,还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来参观九层宫字塔的游客络绎不绝。

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色乡共有24户人家办起了家庭旅馆,30人吃人上了“旅游饭”,月人均增收1500元。次仁措姆家就是其中之一,能干的她于2016年办起了家庭旅馆。

听说其他地方的家庭旅馆办得好,经济收入高,次仁措姆对此颇有想法。“别的地方边境小康村建设已经搞起来了,听说我们这里也要搞,真希望他们快点搞,要不然别人都跑到了终点,我们还在起点,怎么能赶上人家哦。”次仁措姆的一席话引得在场的人连连称赞,心里暗暗为她叫好,佩服她有远见。

次仁措姆一家人脑子都比较灵活。爱人嘎玛次仁,年轻时就赶着马,驮着商品做生意。并且,上世纪九十年代还购置了发电机、录像机,走村串巷放录像。“来看的人可多了,电视剧3集0.5元,有些群众没有钱就拿鸡蛋来抵,一个鸡蛋0.3元。”次仁措姆说,“那时候群众业余生活单调,不像现在,家家户户有电视,还有网络,大伙是想看什么就看什么,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等着看录像了。”

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环境改善了,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次仁措姆告诉记者,之前他们去放录像时,群众除了种地、放牧外基本都闲在家中。现在,闲散的人少了,外出务工的人多了,自主创业的人多了,都在忙着搞生产、发展经济,山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是什么力量催生了山乡巨变呢?次仁措姆想了一想说,是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扶持,是山乡群众想发展、要发展思想转变的推动,是改革开放深刻影响的结果。

玩转西藏–西藏第一时尚旅游网,最丰富的西藏旅游景点西藏旅游攻略游记西藏自助游自驾游西藏美食住宿购物信息西藏吃喝玩乐,尽在玩转西藏网

本站在建设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若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日内删除。

玩转西藏 西藏资讯 山南市边境小康村建设见闻:山乡巨变从何来 https://www.51wzxz.com/13839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