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华:我是“西藏人”了(上)

2014-09-29 191
“我是‘西藏人’了,那是故乡,那是我的归属。”作为一个纯正的老西藏第二代,戴玉华如是说。进藏35年来,长期于西藏工作的他,已经自然而然地与西藏融为一体,习惯了那里的山山水水。
戴玉华:我是“西藏人”了(上)



父亲是他的榜样
1958年,戴玉华出生于江苏如皋,鱼米之乡。父亲于60年代初响应党的号召,支援国家“三线”建设,作为江苏省第一批援藏医疗队,从南京中医学院抵达西藏昌都、波密地区级医院工作。这一援,就是20年。
父亲援藏那年,戴玉华3岁,姐姐6岁。一两年才能与父亲见一次面。在没有父亲照看的日子里,日子可谓艰难。他说:“我们随母亲长大,距离父亲太远,甚至见到父亲只是梦想。”直至1978年,他们全家举迁昌都。4年后,内地援藏干部大批内调,父母、姐姐回到了故乡南通,只留下戴玉华一个,成为了老西藏第二代。
父亲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的靠山,是孩子心中的英雄。尽管直到20岁,戴玉华都只与父亲在一起长期生活了3年,那还是三岁以前的时光。但是,他终究跟上了父亲的步伐,踏上了父亲的走过的西藏之路。
“父亲对党忠诚,对西藏人民热爱,那种执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戴玉华因此骄傲和自豪。现在,他辗转昌都、拉萨那曲,在西藏整整工作、学习了35年。他一直在身体力行地发扬着老西藏精神,把西藏作为了自己的故乡。

戴玉华:我是“西藏人”了(上)

我的故乡,我的西藏
当记者问及是西藏接纳了他,还是他融入了西藏时,戴玉华毫不掩饰地说:“我是‘西藏人’了,那是故乡,那是我的归属。”今年病休半年来,戴玉华想回到拉萨的愿望与日俱增。他说,在拉萨工作的一切,如昨天一样在脑海里清晰地盘旋。现在,他每天都要收看西藏新闻,听藏歌。还有一件事,那就是回味往事,想念那里的同事、领导、同学,以及驻村百姓。
故乡,应该是一个人的精神教母,山川的仁慈、河流的博爱、谷物的恩泽、岁月风雨的爱抚,都教诲着我们要保持谦卑的姿态,并以卑躬的方式去贴近她。故乡、故土,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情感,她不需要你膜拜,却又让你心存敬畏;她不要求你风光,却又让你身不由己地皈依在她的脚下;她不要求你眷恋,却又让你魂不守舍地牵挂。因此,“每当我听到西藏的一点点消息,似乎我在异乡的脚步就向故乡又贴近了一步,自己内心的幸福指数就上升了一点。”
戴玉华自2006年起,开始用镜头表达对西藏的热爱,在他的镜头之下,有苍茫的大地,有转经的老者,有冰天雪地长途叩首的信徒……他用镜头表达、记录着深爱的故乡的点滴变化。
2007年6月,戴玉华的一个摄影“粉丝”,透过其摄影作品对西藏产生了无限厚爱。不顾高原反应,急匆匆地坐着火车来到拉萨,抵达布达拉宫广场。第二天,她离开了。她说她很失望,这不是她想象中的拉萨。她认为的拉萨应该是古老的,原始的。
戴玉华:我是“西藏人”了(上)

其实拉萨,这座古老的城市与地球上所有的首府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它不仅仅是一处具有历尽千年沧桑的历史古城,也是一个踩着新时期节拍与时俱进的城市。戴玉华亲历着这一切的变化与变迁,当他1983年决定留在这里工作时,西藏的每一点变化都被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经历过风雨的人,对岁月总是百感交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整整30个年头,我对拉萨的印象十分亲切,不是故乡胜似故乡。”
“其实像那位摄友那样用凝固的眼光看西藏的人不在少数。”戴玉华说:“我们长期在拉萨的人,见证了西藏翻天覆地的变迁。我们没有理由为了满足某些人猎奇的心理,让这里停止前进的步伐,似乎这里遍布低矮阴冷的小茅屋,到处是贫穷落后的景象,就是原始,朴实的象征,这里不需要满足那些不知情人的文化想象。其实藏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同样有步入现代文明的强烈愿望。他们并不希望像印第安人一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古老的一切,焕发生机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拉萨城既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更是人们在对待藏族文化传统、信仰以及“现代化”矛盾时的一种权衡。任何一座城市都会顺应时代的融合,拉萨也不例外。在戴玉华看来,无论是本地藏民族还是内地来拉萨的普通人,无论人们怀有怎样对于变化的不同观念,都不能阻止时代变化的脚步。
戴玉华:我是“西藏人”了(上)

本站在建设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若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日内删除。

玩转西藏 游记攻略 戴玉华:我是“西藏人”了(上) https://www.51wzxz.com/137854.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