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小百科】哈达与藏族礼仪文化,西藏,藏族

2014-12-03 254

哈达是素重礼仪的藏民族社交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礼品。献哈达是一种普遍而崇高的礼节,这种习俗几乎反映在藏民族生活的各个领域。一条洁白的哈达,不仅是藏民族内人与人之间友谊的象征,也是藏民族同其他民族间友好的信物。

1、什么是哈达?
“哈达”,藏语音译,更贴近的发音为“咔嗒儿”,在藏语中是丝绸、丝绢之意,是礼仪往来使用的丝织品,近似于汉族古代的礼帛。在藏族地区凡觐见佛像、敬谒活佛、拜会尊长、迎送贵客、婚丧节庆都有献哈达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哈达的功能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如今在表彰会、庆功会、赛马会等活动中,除物质奖励外,还给立功获奖者献一条洁白的哈达,其深情寓于其中。哈达作为藏族礼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今青藏两省区接待外宾或上级领导来指导工作时,不贴大红标语,也不挂欢迎横幅,更不用敲锣打鼓,给他们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就表达了发自内心的诚意,因而成为一种时尚

2、哈达怎么来的?
藏族自古崇尚白色,认为白色是纯洁、吉祥、诚挚、善良、正义和繁荣的象征。藏族崇尚白色由来已久,先民们把羊毛挂在门楣和各种器皿上;山口、要道的嘛呢石堆上放白色石头;插箭祭“拉则”(山神的居所)时,在箭杆上系白色羊毛等等,无处不见白色崇拜的印记,藏族居住的青藏高原人们习惯称做雪域,作为最常见的景物伴随着民族漫长的历史,白色更自然地进入藏民族的审美观念中,渗入藏民族的灵魂深处。
藏族自古崇尚白色,认为白色是纯洁、吉祥、诚挚、善良、正义和繁荣的象征。藏族崇尚白色由来已久,先民们把羊毛挂在门楣和各种器皿上;山口、要道的嘛呢石堆上放白色石头;插箭祭“拉则”(山神的居所)时,在箭杆上系白色羊毛等等,无处不见白色崇拜的印记,藏族居住的青藏高原人们习惯称做雪域,作为最常见的景物伴随着民族漫长的历史,白色更自然地进入藏民族的审美观念中,渗入藏民族的灵魂深处。【西藏小百科】哈达与藏族礼仪文化,西藏,藏族

  藏族地区没有丝绢,以前就有用野兽和动物皮、羊毛等作为礼品和奖品的习俗。藏王松赞干布颁发的法规第十五条中就有以虎皮赏赐英雄的条文。据本教史料记载:第九代赞普布德贡杰时,本教徒哇托坚(羊毛缠头之意)在进行宗教仪规时,将羊毛缠在头和脖子上,此俗由此而传。后来人们将羊毛织成巾和绢的形式,替代此习俗,哈达的雏形由此形成。公元六世纪,随着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开通,松赞王“丝绢缠头,披彩缎之斗篷,著钩尖之革履”(《白史》),这些波斯之俗一度盛行,曾几何时波斯绸替代羊毛织品,但这种价高质优的丝绸,只能在宫廷或贵族当中流行,广大的老百姓是无缘享用的。
  公元十一世纪仲敦巴迎请阿底峡来拉萨讲经时,敬献丝绸等礼品,但当时没有哈达这一专用名词,故人们没有留意这段《弟子问道录》中敬献丝绸的文字记载。到公元十二世纪时,八思巴从元大都第一次返藏时,向卫藏地区各大寺院的菩萨、佛像及僧众官员敬献或赐奉从内地带来的物美价廉的丝绸即哈达。据传,当八思巴向大昭寺的所有菩萨敬献哈达时,壁画中的一尊度母伸手讨要哈达,这尊讨要哈达的度母后来被称为“卓玛达领玛”(讨要哈达的度母)。从此,“哈达”一词正式载入史册,为世人所知。以往献丝绸的习俗,也正式由物美价廉的哈达所替代。但“哈达”是藏语“咔嗒儿”的变音,虽像蒙古语“哈达咯”,被载入史册时,以蒙古音记藏族音所致。
  从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时代开始,互献哈达的礼俗在民间越来越普遍,经时代相传,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如《土观宗教源流》记载:宗喀巴拜师学内外别三种时轮时,依次向师傅敬献洁白、纯黄、深蓝三种颜色哈达。
  后来,随着藏传佛教的盛行,信仰藏传佛教的蒙古族和土族等也很快地吸收了这种礼仪文化。如今散居在国外的藏胞,他们无论走到天南地北,都会把哈达文化带上,成为世人皆知的礼仪文化。

本站在建设中引用了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源并对有明确来源的注明了出处,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若有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日内删除。

玩转西藏 游记攻略 【西藏小百科】哈达与藏族礼仪文化,西藏,藏族 https://www.51wzxz.com/137675.html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