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要落山了,天色暗了下来,远处的夕阳可见,大黄狗在柴扉汪汪地叫着,袅袅炊烟在风中悠悠飘荡,那是和着灶头柴火的清香,那是和着童年外婆的味道,那是呼唤我和小伙伴从嬉闹的山头狂奔回家的信号,就那样飘啊飘啊,飘到了田野的尽头,小路的尽头,日暮乡关的尽头,飘进了回忆,飘进了心头的难言滋味。
冬季的拉萨,漫步街头,你依然可以找寻到这种味道。
夕阳西下,远山辽阔,朝拜的人群在转经道上慢慢徜徉,油灯初上,橙色的光影摇曳,燃烬的松烟在黄昏中飘荡,甜茶热气腾腾地温暖着冬日的严寒,糌粑香甜,青稞醉人,卓玛朝你微笑,老阿佳拨动着手中发黄的念珠,这种熟悉闲适的味道,隐隐牵动着你的神经。
或许记忆是相通的,情感是流淌的,身处千里之外,依然有人将你牵念,依然有一处风景让你感慨,依然,有一道菜,才上舌尖,却下心间,不知是滋味,还是乡愁。
拉萨,神秘天堂,当无数游客怀着无限崇敬之心游玩后,却是趁兴而来,败兴而归,其中就包括,食物。
其实,当你从网上查询那些拉萨美食的时候,你已经远离了拉萨最正统的美食,远离了这里最质朴,最市井的地方,漫漫烟尘,民间最是有佳味。
你可以选择在嬉闹的玛吉阿米点一桌贵而不实的菜肴遥望远山,也可以选择在阿可丁点一个牛屎面包不知所谓的坐在与都市装修无异的餐厅味同嚼蜡,也可以在人声嘈杂的光明港喝着甜茶,忍受要钱的骚扰,也可以在灯红酒绿的酒吧听着现代都市的流行歌。
只是,这不是你要的拉萨,不是你心里的味道,不是吗?
正真的藏族人,是不会坐在这些餐厅吃饭的,这里的饮食生活,与奢华无关,与装修无关,与身份无关,只有平淡,只有质朴,只有岁月,只有情感,当你融入其中的时候,会发现,这里是家一样的所在,平实而美好。
彭觉凉粉 十年只做一款凉粉
来拉萨已半年,若要说说隐藏在市井小巷里的可口美食,却可以说上几个。
从大昭寺旁的小巷拐进去,曲曲折折的,是年久沧桑的石板路,两旁是传统的古朴藏式白墙,木质的窗棂和门框上都画有精致艳丽的八宝图案,门帘和窗蔓的五彩经帆随风飘扬。就这样漫步在藏式的民巷里,和着暖暖惬意的阳光,不知不觉时光也慢了下来。
“彭觉凉粉”就隐藏在这条静谧的小巷里,这家小店已经经营了10年了,很不起眼的小店。 如果不留心去找的话,一不留神你便会错过这道平凡却能让你念念不忘的美味。
经营这家店的是一位勤劳漂亮的藏族姑娘,名字叫松觉,她还有一个可爱的妹妹索央做帮手。
松觉姑娘
如此钟爱她家的凉粉,是其滋味的确妙不可言,与我们在城市里吃到的绝对不同。还记得第一次和小伙伴来的时候四个人吃了20碗,绝对好吃销魂,就连它吃法也很是有趣。
先来说说她家凉粉的制作过程,首先用热水将面和成汤状,然后倒入沸腾的热水中一边倒一边用擀面杖搅和,慢慢就会产生胶状,然后再将其倒入盆中冷却,为了保证它的口味,松觉会用纱布和毛毯将盆子包裹严实,保证其温度不易过快散失。
她家凉粉分为稀的和不稀的两种。
所谓稀的,就是将还没有彻底凝结冷却的呈糊状的凉粉遥一大勺在碗里,再调以盐,辣椒,蒜汁,小葱,当这样一碗热气腾腾的凉粉端到你眼前的时候,可不要只顾着欣赏,赶快用筷子在碗里搅和,因为热凉粉如果放置一段时间一来会凝结,二来冷了会影响口感,搅和会让调料与糊状的热凉粉融为一体,将调料的香气发挥到极致。松觉家的辣椒可谓一绝,辣而香,搅好之后用筷子递一口在嘴里,热凉粉和着辣椒的香气在嘴里蔓延开来,转瞬即化,热而辣,辣而香,香而化,回味无穷,简直让人欲罢不能,停不下来。
“帕佳妈妈的炸土豆”
关于这道可口的热凉粉,还有一种吃法。
这便不得不提隐藏在凉粉店旁一条小巷中的炸土豆的小摊,没有店面,没有招牌,但总是门庭若市,已经做了14年了,每天大概卖出300多份土豆。人们都叫“帕佳妈妈的炸土豆”,是的,这个炸土豆的小摊主人,就是一位叫帕佳的藏族大妈。
说起炸土豆,也算是拉萨街头巷尾一道屡见不鲜的家常小吃,只是吃过这么多家,唯有她家的炸土豆能让很多人不惜开车过来买来给家人孩子品尝。
她炸的土豆外焦里嫩,量也给的很足,再配以辣椒面,孜然粉,还有她自己独创的秘制藏式调料(那是用很多种藏地调料混合制成的,汉语也不知怎么说,音译过来为“籽木”),真的是酥脆有味,唇齿留香。
很多人进“彭觉凉粉”店之前,总会在帕佳这里买一份香热的炸土豆带进去,点一份热凉粉,先搅和均匀,再夹一块炸土豆蘸蘸热凉粉送去口中,凉粉的香热和着酥脆绵柔的土豆在口中化开,其滋味真让人欲罢不能,觉着辣了再点一杯纯纯的热气腾腾的热牛奶,一边吃着一边喝着,觉着再寒冷的冬日拉萨时光,此刻,也是无比温暖和享受。
这道热凉粉,看似简单的配料,但越平淡无奇的食材越能显现出它令人陶醉的本味,那是日复一日专注于这一道平凡吃食的手工者的心意,没有秘方,只有心觉,还有一颗对这世界永远充满美好期盼的纯净的心。
肖记 独一无二的脆皮蛋糕店
吃罢了凉粉,可以去冲赛康逛逛,这里每天人来人往,游人如织,是拉萨每天人流量最大的地方,除了是日常用品和食物的批发集散地,更是一个充满了拉萨当地民俗风情的流动古玩市场,艳阳下魁梧的康巴汉字穿着藏袍,上半身衣服已褪到了腰间,只穿着白色的长袖内衬,盘着大辫子,饰有红线和象牙圈,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泛着油光,眼睛大而有神,耳朵上用毛线挂着鲜艳的绿松珊瑚耳环,再将自家的奇珍异宝挂在身上,如凤眼,绿松,蜜蜡,珊瑚等,不时地走来走去,互相把玩交流,绚丽夺目,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不知是物美,还是人美。很多文玩爱好者也喜欢来这里淘东西,一些当地人也来这里淘卖文玩,时常一群人围在一起,起哄,讨论,谈价,成交,乐趣无穷也。
从冲赛康路口出来走到北京路右转,步行6米左右,就到了“肖记脆皮蛋糕店”。
不像其他蛋糕店经营的花样繁多,他家只卖脆皮蛋糕,档口也是极小的,整个小店不过8平米的样子,但从他开门的那一刻,买卖便不会停歇,流量极大,这只源于四字——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拉萨脆皮蛋糕,独一无二的制作方法,独一无二的好味道。记得一个上海的朋友每次来拉萨总要买几斤尝尝,而且一直催促我要趁热吃,一副无比陶醉的模样。
经营这家店的是一对来自四川德阳的中年夫妇,男的慈目圆脸,神采奕奕,女的精明能干,待人热情周到。他们已经在拉萨做了4年,在此之前已经在老家和湖南等地做了20年,只做脆皮蛋糕。
纯纯的香米粉和着面粉鸡蛋蜂蜜用力的搅拌,使其香味完全融为一体,再倒进成型的模子放进烤箱烘制,15分钟后出炉的热腾腾的蛋糕香气四溢,沁入心脾,不是庸俗的香精味,而是纯纯的鸡蛋香和着香米的味道,还有淡淡的牛奶香气,轻咬一口,外脆里嫩,不干涩,恰到好处的温润湿度和鸡蛋香使得每一口都很有嚼劲,回味无穷,一口接着一口,不知不觉一块脆皮蛋糕就被消灭完了。
肖师傅很自豪,“我家的蛋糕好吃的很,做了20多年了,没有食品添加剂,不用水和面,用鸡蛋,蜂蜜,香米,都是真材实料,所以烤出来味道巴适,吃过的还要再回来买。”
一块看似平凡普通的蛋糕,半生奔波,一生流年,一心一意,方可成味。那是家的味道,无论奔波落脚何处,总要点起炊烟,制一味,思一乡,恋一人。
“无名氏”酸辣粉
若此时意犹未尽,从“肖记脆皮蛋糕”旁的巷子穿进去,走上5分钟就到了居委会,在它的斜对面,有一家“无名氏”,之所以叫无名不是真的无名,而是老板已经懒得为自己的小店置办一块招牌了,全凭借当地藏族人的口口相传使得小店食客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小店主要经营酸辣粉,装饰简单,店主田师傅是一位乐观健谈的重庆人,40来岁数,2010年到拉萨,如今已经做了4年多了。
西藏人喜食辣,田师傅的酸辣粉就是因地制宜炮制而成的。
先将土豆粉洗干净在热水中浸泡,此时粉条已达到半熟状态,再将粉条放在提前熬制好的滚烫的辣椒水里烫煮,2分钟即好,放入小碗,乘半碗滚烫的辣椒水高汤,再放入老陈醋,香油,蒜汁,盐,花生,葱花,即成,香气扑鼻,未入嘴已垂涎三尺。
夹一筷入嘴,浓烈的酸辣顺着粉条在舌尖瞬时炸开,每一个毛孔似乎都被打开了,香辣,酸爽,不时的吸气缓解热辣,却又急不可待的又一筷入嘴,吃到最后没有人不大汗淋漓,末了,还要将油花吹吹,喝一口辣椒浓汤,酸辣适口,惬意无限。
说起酸辣粉,也有一些趣事,比如一些老顾客就算住的再远,周末也要按时坐车过来在田师傅这里吃一碗酸辣粉。田师傅曾经也改良过酸辣粉,买了豆芽海带放进去,只是当地的藏族人很不理解,吃不惯,觉得“偷工减料”,田师傅只得恢复简单的没有一颗蔬菜的酸辣粉。
说起拉萨,热情的田师傅摆起了龙门阵“拉萨是一个好地方,这里蓝天白云没有雾霾,不像城市压力那么大,人们都急匆匆地赶,争来争去人老了啥子都没享受到,这里多好,转个经,喝口茶,就像报纸上说的却氧不缺信仰,藏族人都朴素简单,孝顺尊敬老人,前几天转经的路口上一个老人倒了都上去扶,你说城里人敢扶吗?冷漠的很,这里经济也发展的快,今年都说旅游的人少了,但我做的是本地生意,所以没啥子影响,我兄弟姐妹六个一共30多人都在拉萨,有做宾馆,小吃的,啥子都有,都喜欢拉萨。”
一把粉条,半碗高汤,三滴香油,一勺老陈醋,再撒一把青翠水灵的葱花,这便是田师傅在拉萨的酸辣人生。
此时若走的有些乏热了,不如慢慢顺着小巷子朝大昭寺的方向走,在一个安检口的斜对面,有一条不起眼的民巷,顺着巷子进去,左边有一户人家,大门是木质的黑色,门皮已经脱落了大半,斑驳而苍凉,大门经常是半开半掩,不知里面的世界。
门上的白色百褶帘也已发黄,门口经常有一只慵懒的小黑狗趴在门槛上,从不吱声,阳光下静默无风,黄色的阳光笼罩着这一切,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从几百年前到现在,从来也是如此。
无名的青稞酒作坊
顺着大门静静走进去,石板铺成的小路,凹凸不平地通向院子,此时若有风来,会闻到一股酸涩的酒酿味道,不错的,这是一户地道的藏族人家,也是一户青稞酒小作坊。
小酒坊很有趣,不但酿酒卖酒,也是一家地道的藏族家庭式小酒馆,虽然房屋破旧光线阴暗,设施条件极差,但来这里喝酒聊天的人仍是络绎不绝,除了当地藏族人,这样难找的地方仍有很多游客闻香而来,酒香不怕巷子深,大抵就是这个道理。
酒馆的主人兼酒坊酿酒师是一位叫做卓玛次仁的大妈,笑眯眯的,走起路来一摇一摆,此时三五好友围坐一起,卓玛大妈会从酒坊给你拿来最新鲜的青稞酒,斟上一杯,色泽淡黄通透,酒香扑鼻,饮一口,青稞的香味和着低度的酒精芳香从舌尖滑落,清凉如水,干爽如冰,如同喝下凉爽甘甜的泉水一般, 舌尖和喉头如雨露滋润,一杯接着一杯,潺潺如流水,不忍离去,走时,还要再买一瓶带着,回去再品。
隐于闹市的酒坊,平淡的衣食人家,卓玛大妈的手艺经过了时光的雕琢终于酿出了醉人的佳酿,那里有她的故事和人生,辛酸和快乐,任凭雨打风吹去,希望这种味道一直都在,就这样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地在小巷里悠悠远远地飘荡。
拉萨的冬日,寒风瑟瑟,晒着太阳,饮一杯甜茶,吃一碗藏面,不失为最地道最惬意的享受。
只是,光明港太嘈杂脏乱,仓姑寺易址已没有了往日繁花古寺的禅意,此时若要领略最地道的藏式甜茶,可以顺着大昭寺旁措美林路的小巷而入,那里并排大大小小有五六家小型的藏族人自家经营的甜茶馆,有的甚至连招牌也没有,但论起味道,远胜于那些虚负盛名的茶馆。
这样的小茶馆,其实最有味道,午后的阳光从五彩的窗棂漫入,照在古朴黄色的藏式桌椅上,照在热气腾腾的甜茶上,照在油量诱人的藏面上,照在人们笑脸上,窗外虽是寒风呼啸,但小小的甜茶馆如沐春风,早已换了人间。
甜茶的味道香甜适宜,和朋友对酌闲聊,有时一喝便是一天,讲究爱美的藏族人有的会随身携带自己的杯子,有木制的,陶瓷的,玻璃的,五颜六色,很是漂亮,藏族人爱狗,有的甚是给小狗也要带一个杯子,主仆共饮,场面温馨动人。
一间茶馆,一杯甜茶,是藏地不可缺失的灵魂,是与阳光,信仰,尘世对话的时光。
拉萨最纯正的酸奶
喝罢甜茶,此时若想吃一些可口开胃的小吃,酸奶便不得不提。
在布达拉宫的顺时针入口处,有一家酸奶坊,装饰很有特色,墙上铁满了留言贴和相片,木质的桌子上摆放的“调料”也有趣,非盐非醋而是一个很大的糖罐子。
最喜他家的酸奶冰激凌。酸醇香浓的酸奶中加一勺香甜冰激凌,撒几颗葡萄干,吃的时候,冰激凌的甜与酸奶的酸已完美融合,再嚼几颗葡萄干,酸甜适宜,很是开胃。
若还想吃纯正实惠的原味酸奶,在布达拉宫转经的出口处有很多卖酥油的店铺,还卖用自家牦牛的鲜奶发酵制成的酸奶,一碗10块钱,奶香浓厚,纯正极酸,撒一层白糖,一勺子下去,白糖还未融化,和着酸掉牙的酸奶在嘴里“吭哧吭哧”地咬着,越嚼越有劲头,酸奶的香醇也发挥到极致,边吃边和藏族人一起转经,欣赏布达拉的美景,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
扎西小吃的芝士酸奶蛋糕
天色渐暗,华灯初上,橙色的灯光与藏式白墙交相辉映,如梦如幻,在藏医院的街上,可以从这一头远远地望到那一头大昭寺的灯火繁星。在这条街上,隐藏着一家“扎西小吃”,其他尚可不论,却有一甜点不可不提——芝士酸奶蛋糕,拉萨最好吃的酸奶蛋糕。
扎西小吃的招牌虽然小而隐蔽,但上了楼梯走进去后,却发现是别有洞天,屋子宽敞明亮,窗台上的常青植物随风在灯火中摇曳,藏式风情的油画,五彩布艺的八宝顶棚与窗帘,一面和墙一样大的镜子折射着屋子里的绚丽色彩,将空间无限延展出去,屋子中间还有一个藏式的大火炉,驱赶着冬日的严寒,温暖如春。
芝士蛋糕的味道一如这里的色彩,绚丽而有层次,一层软糯的蛋糕上加一层香浓的酸奶,如此反复,再来淡淡的一层巧克力粉,几粒新鲜的菠萝粒,用小勺子爱惜地切一小块,慢慢递入嘴中,入嘴即化,酸甜适口,不忍马上吃完,只得慢慢用心品味,带来身心无限的欢畅与愉悦。
夜晚的拉萨气温骤降,品完了甜点若还意犹未尽,不妨去本地的酒吧坐坐。
顺着北京路一直往前走,在天桥旁有一家尼玛茶馆,白天它是一家普通的家庭茶馆,晚上却是一个灯火温暖,歌声醉人的酒吧。酒吧的乐队是一群年轻的藏族小伙,有贝斯手,鼓手,键盘,歌手弹着吉他坐在台上演唱,本土的抒情歌曲,rup,民谣,原创,虽是藏语不知词意,却更能被那特有的藏式唱腔与纯粹动人的旋律打动,声音好似包裹着一团火一样,那是高原特有的磁性与豪迈,柔软时能将你吞噬,如酥油消融与温温烛火,激烈时能让你热血沸腾,宛若雪域雄鹰展翅翱翔。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一杯美酒,就着高亢嘹亮的雪域歌声,心也流泪了,不是寂寞,而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是如此生机勃勃,热情如火,他们敢爱敢恨的燃烧着,比太阳还要明媚刺眼,比月光还要纯净动人。
采访手记 寻找真正的拉萨味道
漫步拉萨,似乎每一个街头小巷都隐藏着一位高人,一个故事,一道佳肴,可以品尝的故事很多,只是脚步匆匆,没有走进,就已落幕。
游客不必抱怨,走马观花,依附于他人之口舌,早已失去了探寻平淡的耐心,人云亦云地在大流中奔走,如一道菜,华而不实,众人皆赞,皆捧,墨守陈规地趋付,实则你已离本味越来越远,再也吃不出心里最原始的欢喜。
拉萨的漫漫冬日,感恩有了热凉粉土豆甜茶这些最平凡吃食的陪伴而有滋有味,温暖富足,或许,最美味的珍馐不是食材的昂贵,制作的浮夸,而是平淡中的不平凡,是触及你舌尖时世界戛然而止,美妙的味蕾能引你遐想,引你驻足,引你念念不忘,引你愁思满腹涕泪流,引你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和圣城的阳光,土壤,空气,信仰,勤劳,坚忍等等信念和情感融合在一起,朴素,简单,却自有千钧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