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王山的巴热如布摩崖石刻前,匠人用刀刻出来的玛尼石有着千变万化的艺术形态,记录着朝圣者的祈盼和凿刻艺人的虔诚。而同样是刀,我在尼木看到的确是另外一幅画面:艺人普穷手下的木雕所用的刻刀如笔走龙蛇,仿佛在木料上旋转舞蹈,让原始的木头有了华丽的生命和飞动的灵魂。行走藏地,用眼去看,每一块石头,每一块木头,都是一段情感的注脚。
来源:《西藏旅游》杂志2017年2月刊
作者:文/张鹰 固力果 图/
声明:转载请注明出处
玛尼石:
摩崖石刻,悬崖上的石头天堂
闲暇之余,我时常来到位于拉萨市布达拉宫西南侧,药王山西侧的巴热如布摩崖石刻前,静静地矗立一阵。每一次,都令我心潮澎湃。
在约400平方米的岩面上布满了数以千计的佛、菩萨和玛尼经咒等。画面中心以释迦牟尼突出,观音菩萨分布四周,大小神佛相互交织排列,画面布局大而不散,多而不繁。它们色彩绚丽、刻画生动、气势壮观。这样一幅恢弘的艺术崖壁与每日络绎不绝的朝圣转经人们相互辉映,鲜艳贯顶的色彩,声声入耳的颂经声,还有药王山下虔诚的民间刻石艺匠挥舞着小锤和连续不断的刻石声响交织在一起,我渐渐沉浸在这浓浓的艺术氛围中。
来到西藏,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石头的天堂。玛尼石几乎随处可见。有人因此说,西藏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石刻艺术馆。
居住在拉萨的家庭,如果经济条件拮据的人家,家中有人过世,请不起度亡唐卡佛像(引导死者灵魂转世的菩萨),就会买一些颜料,来此将崖面上的佛像刷新一遍,据说同样可以获得请度亡唐卡般的功德。
巴热如布摩崖石刻显然不是在一个时期内雕凿的。因此当你来到这里,会发现这些石刻艺术风格参差不齐,这也是民间艺术的特性,信仰过程胜过对技能的追求。
在西藏各地,我曾无数次在大大小小的玛尼堆旁,目睹人们手拨念珠,口颂真言绕玛尼堆转行,每转一圈向石堆上添一块石头,祈求平安吉祥。天长日久,玛尼石堆愈筑愈高……普普通通的石头被罩上神秘的光环,形成了高原上的雪域奇观。
藏族同胞在这些石头上刻上六字真言或神佛形象,以及其他经文和各种吉祥图案,并称其为“玛尼石”。这些石头散落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它们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在寺庙、神殿、佛塔或专为其建设的墙壁上嵌上玛尼石片,或在住房的门楣上挂放玛尼石等,这些更是具有崇拜与审美的双重意义。
石刻艺人,随心随性的艺术
提到玛尼石刻,不得不说到这门艺术的缔造者。他们中有专为宏扬教法、长期以刻玛尼为生、技艺精湛的游僧,也有一些技艺略显稚拙的民间艺人。前者是为弘扬教法而在石头上刻经文,后者多是怀有一种虔诚的夙愿,或为家人祈福而刻。
在西藏,刻玛尼石虽是一种神圣的宗教活动,但对刻石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谋生的方式。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石刻艺人。他告诉我说,很小的时候他就跟着他的父亲开始在石头上雕刻。至于刻的内容,全依照施主的意思。有施主会叫他就在当地刻,也有施主会把他叫到家里去刻。他还告诉我,他从来不向施主提出要多少报酬,施主愿意给多少就给多少。刻玛尼石是他的功德。不过,这份工作也使他的生活慢慢地好了起来。
刻玛尼石虽是一种信仰与崇拜的目的,同样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玛尼石中的装饰性、趣味性、神的人性化等,这些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产生了一种美的效果。
你一定会说,这样精美的艺术品一定很讲究技艺和刀法。其实,技术及刀法在西藏玛尼石刻中一般不多强调,这与民间艺匠大量参与有关,他们灵活多变的手法更富有情感,具有石刻艺术表现力,造形自然,线条随意,不拘于规范,有的甚至完全照自己的意愿去刻。刻多了熟能生巧,自我风格也就形成了。
石刻艺人们在雕凿前一般不作稿,多靠经验和感觉。在刻的过程中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得心应手,其它便无所顾及,这也是民间艺术的特性之一。在民间艺人的刀下也有他们把握的规范,那就是所造神佛外形特征和标志。如佛、神手中的道具、帽冠形状,选择站立还是盘坐的姿势,只要明确了这几个要则,其它诸如是否比例适当、造形准确等方面就无关紧要了,艺匠们可以自由发挥。所以同样的佛尊神像,在不同艺人的刀下千姿百态,甚至同一个艺人所刻也是千变万化。正因为有以上因素的存在,在民间艺匠的刀下自我意识也就多少表露出来。
正如你所看到的一样,以佛、菩萨、护法神yG、供养、高僧、悔罪与祈祷、经咒与警句等,这些充满宗教意义的形象、符号,作为玛尼石的表现内容随处可见。
佛教经咒符号和吉祥图案,也是玛尼石刻的重要内容。它往往穿插于经文与造像之间,和繁密工整的经文雕刻形成鲜明的对比,不仅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还以活脱生动的造型点缀丰富着玛尼石刻的表现内涵。
在尼木的尚日乡,那里的艺人们手中也执著于刀,不过他们的对象不是石头,而是木头。
尚日木雕曾是尼木的绝学之一,以前村里最出名的木雕之家名叫索康,在拉萨一带名气很大,不过现在索康家的手艺人都去外面工地包工了,村中只剩三四户还在做木雕。坚持留在村里的人中,要算普穷的手艺最好,普穷尽管年轻,但他从事木雕已经十多年了。
走进普穷家大大的院子,院子地上满是木屑,厚而松软的木屑散发出植物的清香,有的地方没有完全被木削遮盖住,便可以看到被磨得光滑铮亮的地面。普穷他们就盘腿坐在这样的地上,日复一日地继续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
往里面走,可以看到房间里摆满了他们的作品:各式各样的精致繁复的藏柜、佛龛和门窗……普穷随手拿起一件告诉我,光是这一块藏柜的门板,就花了他足足一个月的时间。
半米见方的木雕,就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我拿过来细细看着——上面细细雕刻着枝叶、花朵和鸟,藤条带着叶子枝枝蔓蔓地爬满了整块木板,花朵静谧地开放。用手轻轻拂过木雕,只觉得圆润温和,像是天然长出来的一般妥帖动人。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这样小的一个木雕,这很考验一个人的意志。
在普穷家的柱子上,挂着牛皮制作的工具包,里面有木雕需要的各种工具。在木雕的工艺制作过程中,雕刻刀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木雕和雕版的雕刻刀大同小异,只不过雕版的雕刻刀是根据藏文字的形状和特性来设计的,而木雕的雕刻刀是根据木雕最主要的图案:花、枝、叶、鸟兽的形状特点来设计的。
浅凿深刻,每一步都趋完美
普穷很害羞,话也很少,但是待人却真诚温和,这是符合手艺人内敛的性格的,让人对他抱有十足的好感。我问普穷:“像这样一块木雕,从木板到最后制作成功,需要多少道工序呢?”
普穷憨厚地笑着回答我:“首先要选一块合适的木材,大小、厚度都要适中,然后打磨之后进行雕刻,这中间具体都多少道工序我没有细数过。”
他接着说道:“通常拿到选好的木板,我们会先用坯刀凿粗坯。从木料表面开始,一层层向内剥进,由浅凿到深刻,尽量概括全部的造型细节,初步形成外轮廓与内轮廓。有了大致的轮廓之后,我们再改换小一点的雕刻刀加工人物、花叶以及鸟兽的细部,并且运用镂空技巧,镂去多余的部分,在作品易断部位留下小料使其与临近的部位牵附,待作品完成后再用薄刀将牵附之筋去掉或减至最少。”
普穷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块木雕,给我们示意,在那些很细微的地方,就常常会留着小料,以免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断开。
“然后用精雕薄刀密修去细坯中的刀痕凿垢,使作品表面细致完美。一个木雕就基本完成了。最后根据作品的需要,用粗细不同的木工砂纸搓磨。先用粗砂纸,后用细砂纸,顺着木纤维方向反复打磨,直至刀痕砂路消失,显示美丽的木纹。”普穷说完,对我笑笑。
普穷的父亲是尚日村最有学识的老者。他听说我们是专门来采访手工木雕的,显得异常兴奋,他与我们在敞亮的院子里坐下,自顾自倒一杯酥油茶就开始说木雕,说到动情处,普穷的父亲会手舞足蹈地比划、大笑。
原来西藏的木雕也要分成几种风格。其中拉萨的民间木雕精美、耐看、雅俗共赏,很受人欢迎。拉萨木雕塑造的人物,形象优美,给人单纯,质朴又含蓄的美感。而藏北木雕受当地生活环境的影响,形象画面都较为粗犷。至于日喀则和江孜一带的民间木雕,又是另外一种风格,它们是粗中有细,媚而不俗。
西藏民间木雕也拥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根据内容表现需要,抓住对象的特征进行一定的夸张和概括。木雕作品中有如巨盆般的莲花、头大身小的飞天仕、眉长眼大的精怪、伞一般大的树叶……这都是艺术的夸张,民间艺术家对夸张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
低处盛开,灵魂在高空飞翔
在大门左侧,放着一个藏柜。在边沿的地方用金色、红色和蓝色间隔装饰祥云,明亮的色块相互冲撞,极具视觉冲击力。正面的《龙凤呈祥》图以金色为主,那龙凤的姿态流畅优美,龙爪锋利有劲,紧抓如意;凤凰高贵典雅,尾部飘逸轻盈。除金色之外,大多用红色来衬托,使整个画面吉祥富贵。
看着这个柜子,我为之一振,这完全不似我之前见到的木雕,未着色的木雕酷似浮雕,古朴自然,而眼前这着色的木雕却将所刻之物赋予生命的色彩,我不得不佩服藏族同胞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造诣。仅仅是一个日常生活所用的柜子,也那么讲究。
藏族人民运用极丰富的色彩来增添生活的乐趣,他们的用色通常是大胆明快的。最喜欢用来装饰家居和门窗的颜色为金色和大红色,金碧辉煌、火红艳丽的颜色正好能表达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色彩即思想,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普穷有一个系列的木雕,传神漂亮,名字叫做“八仙门饰”。顾名思义,木雕内容所表达的就是八位仙人。在这件作品里,每个仙人都有符合自身气质的装扮和神情。他们要么挥剑,要么吹笛,要么捋须,个个都灵动飘逸又若有所思,这些人物均刻画细致,比例准确。然而他们身下的神兽却是变形、放大到夸张,这夸张看上去恰到好处地渲染了整个作品的气氛,展现了神兽的威武和神气。作品的上方,有一些莲花和祥云作为点缀, 花朵不用细致刻画也显得娇媚柔美,一笔勾勒的流云更是飘渺动人。
其实,在这些用毕生精力去实现的灵动和华丽背后,普穷的父亲又有一些失落和无奈。他告诉了我们:“尽管普穷的手艺非常好,尽管很多拉萨人慕名前来请他做木雕,但是因为拉萨现在有机器在大规模地生产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家做的东西,其实卖不起什么价钱。”
普穷手中的刀在木头上轻轻地凿刻,手法轻盈娴熟,雕刻刀如笔走龙蛇,仿佛旋转舞蹈起来。每移动一个“舞步”,那木头都会发出悠扬乐音。“舞蹈”和“旋律”完美呼应,当“舞蹈”的最后一个动作定格,“音乐”则刹那间终结——原始的木头便有了华丽的生命和飞动的灵魂!
他就这样用自己一生的时间去千万次地重复刀笔上的“舞蹈”,木雕艺术形象千姿百态的,并由此永恒。
视觉指南:
阿里古格石刻:
阿里古格是古象雄文化的发源地。古格王朝遗址前的土丘上摆放着数以百计的白色卵石,这些石头本是嵌入祭祀墙壁内的,日久而脱落下来。在这些石头上刻着佛、菩萨、供养、罗汉等形象,这一点与当地壁画、擦擦有所相同,多有南亚艺术风格,与后弘期佛教的传入有一定关系。
这类石刻大多采用石质坚硬的河卵石。石刻工艺相对要规范,在这样坚硬的石头上雕刻东西,没有一定的功力是很难雕凿的。在此地同样有大量色泽不同、石质较软的河卵石,可很少雕有玛尼字样、佛像,由此看来,这些白石是作为崇拜而刻制的。
桑耶寺石刻:
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寺庙,其石刻作品历史悠久。寺内藏有大量浮雕神佛石刻,布局、造形非常规范,可谓精雕细凿,形神兼备,为西藏石刻艺术之精作。它展示了西藏玛尼石刻艺术较高的境界。
西藏旅行实用信息
【西藏攻略】可可西里之行王牌攻略
【西藏攻略】骑行的小伙伴,怎么把你的自行车带上火车?
【西藏旅游进藏注意事项】物品准备/证件准备/健康准备/
【西藏攻略】西藏实用贴,超级实用喔!
【西藏边防证办理攻略】西藏哪些地方需要边防证/怎么办
【进藏穿衣攻略】去西藏怎么带衣服
【进藏药品准备攻略】抗高原反应药物及常用药品简介
【拉萨骑行攻略】拉萨骑行DIY
【藏语番外篇】教你说藏语(有罗马发音和汉语发音喔!)
游西藏不可不知的7大风俗与禁忌
【冬游阿里攻略】冬游阿里tpis/冬游阿里线路推荐
【进藏必看】西藏各地市旅游质监执法投诉受理电话
以拉萨为中心的骑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