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眺孜珠寺
苯教是藏区最原发、最古老的本土宗教,对早期藏族社会的文明进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佛教传入西藏的漫长过程中,除了政治上的扶持,还因为它吸取了很多苯教的内容,才最终扎稳了脚跟,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也不同于中原的地域性很强的佛教流派——藏传佛教。
孜珠寺全景
曾经如此显赫的本土宗教在遭到外来宗教的强烈冲击后几至踪迹难寻。因此,孜珠寺的存在就有了极其特殊的意义——它不仅是现在苯教教学体系最为完备的寺庙,还保存了大量的苯教经书、宗教仪式和法具器物。
近观孜珠寺
孜珠寺活佛丁真俄色仁波切说过一句话:“孜珠寺不是一般人能去的,除了非常有缘分的人……”
即使是西藏本地人,也很少有上过孜珠寺的,因为它太过偏远和险峻。它一头扎入莽莽念青唐古拉山最深处,矗立于高耸入云的险峰顶端。以前,从山脚到山顶骑马需要大半天时间,现在虽然修通了一条简易公路直达寺庙,但也只能在天晴路况好时才能通行,一遇到下雨,即便是本地藏族驾驶员,那是打死也不走的路。所以,在以路险著称的西藏,上孜珠寺的路当算是险中之险了!
从狮面佛母峰上俯瞰孜珠寺
当海拔上升到将近4800米时,孜珠山那奇异陡峭的山峰出现在我们眼前。那些山峰的形状罕见得让人吃惊,在西藏几乎没有与之可比的!孜珠寺的主殿就坐落在它们的下方,另有一些修行小屋镶嵌在它左边的山体岩壁之上,错落地悬挂在那里,充满了神异的气氛。仔细看,能发现山峰顶端停留着一些秃鹫,如雕塑般伫立不动,几乎与山峰连成一体。
很多修行人在崖壁上的修行洞中获得证悟
孜珠山也叫孜珠六台山,意为一个有6座山峰的巨大山体,六座山峰分别象征6种形象:第一座山峰是一头sE子;第二座像一只大鹏鸟;第三座是一个大喇嘛在教小僧人念经;第四座是一把刀子;第五座像一个三角架;第六座是月亮和太阳。
僧人对着孜珠寺虔诚祈祷
外界流传说孜珠寺有一种裸体宗教神舞,其实是一种误传,只不过寺庙在每逢鸡年有一次最为盛大的法会,到时候不仅有念经、超度、灌顶等活动,那时的宗教神舞也是最隆重、最精彩的,它与藏地其他任何神舞都完全不同,每12年才有一次,很值得一看。
历史的印记
孜珠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3000年前,寺庙座落在孜珠山上,作为外象雄的中心,这里最早是苯教大师的修行地,在吐蕃第二代赞普穆赤赞普时,国师穆邦萨东修复了孜珠寺。
孜珠寺珍宝“国师印”,印信为铜质,印纽为盘龙,印面主要内容是象征佛法至高境界的“阿”字。
佛教与苯教经过相互斗争,为了适应生存需要都从对方吸取了某些东西,佛教积极发扬和利用苯教宗教仪轨和护法神方面的东西,而苯教在教法仪轨上得到促进变得完善。苯教作为青藏高原最古老的宗教文化传承,目前仍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在延续着。现在藏区一共有86座苯教寺庙、93位苯教活佛、20万左右苯教信徒,国际上研究苯教的人现在也为数不少。
转山的苯教信徒
目前苯教寺庙主要分布在西藏的日喀则、那曲、昌都、阿里几个地区,在四川嘉绒地区也有较强的势力。不过,孜珠寺主持丁真俄色仁波切却有着这样的见地: “其实教派并不重要,没有任何意义,只会把真理毁灭,让国家混乱。只是现在人们对苯教有些误解,因为没有人看过苯教的经文,只是传抄苯教教义,我觉得里面有很多苯教自己的文化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丁真俄色仁波切的坚守
孜珠寺的现任住持丁真俄色仁波切出生于1971年,10岁被认定为大成就者穆邦萨东第43代转世活佛,13岁时来到孜珠山。经过艰苦的学习与磨炼,丁真俄色成长为当代重要的苯教上师之一。他用汉语讲法,富于时代气息,不拘泥于教条,在生动活泼中传达深刻的见地。
孜珠寺住持丁真俄色仁波切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象雄文明,2013年,丁真俄色开始主持《象雄大藏经》汉译工程。《象雄大藏经》不仅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献和经典,也是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涵盖了哲学、天文、地理、医学、艺术、建筑等,有着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
禅修学院的僧人
坚守自己总是要付出代价的,现在的苯教从寺庙建设规模、经济条件来说,比起佛教都差了很多。当问到丁真俄色仁波切想不想把路修的更好,让旅游业给寺庙带来经济效益时,活佛是这样回答的: “我没有把寺庙的收入放在第一,很多人都说我的寺庙条件艰苦,可我觉得还行,因为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提高生活和修好寺庙,我觉得应顺其自然,特别是我不想把它弄成一个旅游区,那样经济可能会搞好,庙修得金光闪闪,可是它真正的意义、它的文化会消失。因为它真正的目的是让庙里现在两百多个僧人很好的学法,再将它们实践出来……变成旅游区会让他们看到另一面,慢慢地这种虔诚的思想会没有了,如果没有了这个思想,寺庙再修得辉煌也没有意义,就剩下一个空壳。”
孜珠寺大殿
在为寺庙修了那条上山的公路,在寺院建立了四所修学佛法的学校并恢复了一座被毁的经堂之后,丁真俄色仁波切的下一个心愿是想在今明两年把苯教的重要经文《甘珠尔》178部一本本翻译成汉文,让更多人去了解苯教的文化。
来源:喜雅艺术
相关链接:来西藏,每个月都给你好看!